初中学段少数民族歌曲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2016-05-30王孟嘉
王孟嘉
摘 要:少数民族歌曲是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瑰宝。在流行、通俗歌曲如此盛行的状况下,少数民族歌曲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要从少数民族的地域、历史、风土和特色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贴近我们的少数民族、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充分感受我们的少数民族歌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地域;历史;风土;特色;景色
近年来,随着流行、通俗音乐市场的繁荣,初中学段学生的音乐导向明显倾斜。流行歌曲夸张的节奏,前卫的旋律、调侃的歌词总能吸引这群青春期的孩子,带给他们无限的新鲜感、满足感。而当欣赏我们少数民族歌曲的时候,总是让老师感觉很头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很难感受到音乐欣赏带来的审美享受。看着孩子们不感兴趣的脸庞,面对如此之大的情绪反差,我不禁在反思:作品真的那么不好听吗?如何引导孩子们感受少数民族歌曲的魅力?教师對作品的理解是否有更宽广的范畴?带着这些疑,我把思路放在了教学策略的思考上。
一、地域景色——心由境起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词曲作家喜欢借助客观存在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欣赏前期,以短片的形式,充分展示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情感和好奇主动组合起来,做好欣赏环节的铺垫。例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带孩子们走进辽阔的大草原,那里一望无际、毡房朵朵、套马杆的汉子,挤奶的姑娘,憨憨的孩子,慈祥的阿妈,顺势播放一首名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深深的诠释着蒙古族民歌的宽广,优美,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心由境起,浮想联翩,表达着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情的眷恋和热爱。这时,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欣赏的环节顺势而入。《鸿雁》、《在那遥远的地方》、《森吉德玛》依次欣赏,学生欣赏之后,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地域风土——心由舞动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原生态舞蹈的瑰宝。在欣赏前期,播放一段精彩的民族舞蹈,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探索,从舞蹈音乐、舞蹈服饰、动作、表情来初步感受民族地域特色。例如舞蹈《阿拉木汗》,欣赏过后,就可以带孩子们进入绚丽的舞蹈空间,教给孩子们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提裙式前垫步、托帽式后点步、提胯立腰等,配音乐来做,通过身体律动和歌曲节奏的结合,走进活泼、深邃的维吾尔族。民族元素自觉进入学生的视野,孩子们跳起来,心情开阔了,再欣赏其它歌曲《大阪城的姑娘》、《青春舞曲》、《掀起你的盖头来》,教师边讲解边律动,学生的兴趣活跃,热情高涨,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顺其自然的穿插,欣赏和情感的角度在自然提升,民歌的魅力逐渐吸引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乐在其中。
三、地域历史——影视情节
我们的大中华,有56各民族,每个民族的历史、人文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欣赏前期,可以选择一段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影视情节中融入民族情怀,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模式走进去。例如电影《布达拉宫》,这部电影以一位13岁进入布达拉宫的喇嘛的经历为主线,巧妙地串连起布达拉宫的建筑、西藏社会变迁的历史关系,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充满人性化的神秘历史。历史人物、奇异风光、雪域的独特人文景观和布达拉宫的巍峨与神秘交融一体。通过影视片段的欣赏,学生们对西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再去欣赏西藏歌曲,一种新的情感,一种新的体验,在学生的思绪中重新审视和酝酿。歌曲的魅力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欣赏的高度在不断的提升,枯燥的课堂会变得充满活力和动力。
四、地域特色——流行元素
少数民族歌曲是我们丰富的音乐宝藏,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歌曲走向世界,流行元素的融入让歌曲的魅力无限延伸。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变,重新配器,重新演绎,使得少数民族歌曲的气质更加高贵、典雅。在欣赏前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欣赏一些融入现代元素的民族歌曲,例如:《阿里郎》、《洗衣歌》、《哇哈哈》等歌曲,从节奏、情绪、旋律等几方面进行感知。再播放没有改编的同样的民歌,依然从节奏、情绪、旋律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让学生分组罗列其区别,用自己的感受来分析其不同的音乐效果。通过感知和对比,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欣赏的思路越来越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会感觉到这些歌曲的魅力远远超过那些嘻哈音乐,对自己的人生素养都有一个新的提升。
通过对以上四方面的思考,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不仅仅要引导孩子们去欣赏和聆听,更重要的是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让学生贴近少数民族,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特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延伸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之后,结合前期铺垫,再回归到欣赏的主题,整个教学气氛会活跃起来,教学过程的互动流畅,知识的渗透自然,教学目标就会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