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舞姬》为例论森鸥外的“和魂洋才”文学理念

2016-05-30赵壮平

教育界·下旬 2016年2期

赵壮平

【摘 要】《舞姬》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森鸥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浪漫主义悲剧作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本文拟从这部小说出发,对森鸥外的“和魂洋才”文学创作理念进行解读。

【关键词】森鸥外 《舞姬》 和魂洋才

一、森鸥外的教育背景、留学经历及《舞姬》的创作过程

森鸥外(1862—1922),原名森林太郎,翻译家、文学博士、小说家、军医。出生于今天的岛根县津和野町,祖祖辈辈担任诸侯御医。以下从鸥外的国内教育背景、留学经历、《舞姬》的发表过程等角度对小说《舞姬》的创作过程进行论述。

(一)国内教育背景

鸥外天资聪颖,师从村田久兵卫、米原纲善等“和、汉、洋”三种学问兼通的知识分子,苦读《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学习古典日语语法、荷兰语。父母望子成龙,希望鸥外继承祖业行医。明治时期,日本人认可德国医学水平,故父亲带他到东京学习德文。1873年,鸥外考入东京大学医学部预科,升入本科后,除了听德国人讲西医课程外,还学习中医,涉猎文学作品,写和歌。1881年7月,本科毕业,同年12月,供职日本陆军医院,当了一名军医[1]。

(二)留洋德国,结识佳丽

1884年,为了研究卫生学、调查德国陆军的卫生制度,鸥外奉陆军命令留学德国。行前,他拜谒明治天皇。8月,从横滨出发,10月11日抵达柏林。先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医学,和一起借宿民宅的德国学生们相处融洽。1885年10月至翌年3月,在道莱斯顿生活五月,经常出入王公贵族舞会、宫廷剧场。1886年3月至1887年4月,在慕尼黑大学研究西医,和近卫笃麿等日本名流一起观赏芭蕾,过从甚密。1887年4月至翌年7月,鸥外回到柏林学习西医。1888年,在新年会上用德语演讲,深得重臣西园寺公望赏识。在柏林,鸥外与一德国金发碧眼佳丽相识。同年9月8日回到东京,任陆军大学校教官。不久,那位佳丽来东京与鸥外相会,滞留月余。但因鸥外家庭阻挠、官家不许[2],有情人未成眷属,佳丽怅然回国。后来,二人一直书信往来,佳丽的音容笑貌,令鸥外终生难忘。这位洋女子便是小说《舞姬》中爱丽丝之原型。

(三)以留洋经历为素材,创作短篇小说《舞姬》

鸥外在研究西医之余,从事文学创作。1890年,民友社社长德富苏峰向鸥外约稿,他慨然应允,遂以留洋德国四载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舞姬》,发表于《国民新闻》。行文采用了主人公手记的形式,以时间为顺序,娓娓道来,描画细腻,引人入胜,令鸥外在文坛声名鹊起。主人公确与鸥外本人有诸多相似之处,本作品与其他两部作品合称“留德浪漫三部曲”。

二、《舞姬》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原型

故事以回忆录方式进行倒叙。主人公正在回国途中,客船停留越南西贡,加水加煤,寒气逼人,数年来留德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主人公名叫太田丰太郎,早年丧父,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1885年,奉皇命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医术,国家负担差旅、学资、生活杂费。在柏林,丰太郎师从廓霍教授,潜心研究医学,学问大有长进。驻德武官副岛和三郎负责监督留学生的学务,一丝不苟。某日,丰太郎步行回寓所,途经犹太人社区教堂时,邂逅碧眼金发佳丽爱丽丝。她家贫如洗,无钱葬父,哭成泪人,越发楚楚动人。太田一见钟情,将怀表送给她,让她到当铺当了筹措丧仪之资。爱丽丝在某歌剧院跳芭蕾,薪水低微,老母无业,度日如年。丰太郎与爱丽丝继续交往。日本同学闻之,在副岛和三郎面前不断进其谗言。副岛和三郎素来与丰太郎不睦,想趁机将其左迁慕尼黑。丰太郎索性辞官,沦为庶人,留在柏林,与爱丽丝母女二人同住。丰太郎为东京某报社写德国见闻,获取薄俸。三人相依为命,苦中有乐。不久,爱丽丝身怀六甲,不能到歌剧院上班。此时,故友相泽谦吉陪天方伯爵来柏林公干,告知太田其母闻其免官,急火攻心,自杀未遂。如果回国可官复原职,又能为国尽忠,兴家立业,前程似锦,而迷恋温柔乡,则前途暗淡,在异国他乡了却一生。何去何从?太田进退维谷,倒在雪中。最终横下一条心,以陪伯爵访俄为借口,与爱丽丝母女诀别。相泽告知真相后,爱丽丝悲愤交加,婴儿流产,精神失常,无治愈之望。相泽留些钱物,以表慰藉,然无济于事。太田闻此噩耗,良心苛责,把抓柔肠,曰:“相泽乃吾之良友,设身处地为吾谋划,实属难得。然棒打鸳鸯两离分,佳丽发狂,痛失爱子,此恨绵绵无绝期。”[3]

关于《舞姬》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有原型,对此日本学界并无异议,而就太田丰太郎的原型看法有二。其一是森鸥外自传说。从二者都是官僚,都是国费留学生,都在柏林学习医学等情节可以得到印证。其二,武岛务(1863-1890)说。他职业为军医,籍贯为秩父郡太田村,生平和主人公酷似。太田丰太郎这个名字由以下两个因素合成:①武岛的籍贯太田村的“太田”;②森鸥外原名森林太郎中的“太郎”,只不过又加了一个“丰”字。1886年,武岛23岁时,自费留学柏林大学,而鸥外早于武岛二载先行抵达德国,二人邂逅柏林,过从甚密。武岛父母托人捎学费给武岛,所托非人,侵吞钱财。祸不单行,又遭同伴诽谤,政府命其回国。武岛拒不执行,翌年免官,被开除军籍。三年后,患肺结核殒命,享年27岁,英年早逝。此时,鸥外已回国发表《舞姬》四月有余。

相比之下,爱丽丝的人物原型容易确定。1888年,横滨发行的英文报纸上刊登了出入横滨港的客轮的乘客名单,同年10月17日,离开横滨港的德国蒸汽船的一等舱有名佳丽名曰爱丽丝。1981年5月,中川浩一发现了这份名单,确定那位女子便是森鸥外在柏林时期的恋人。爱丽丝到东京找森鸥外重温旧梦未果,回到德国。从1898年到1904年,一直供职柏林帽厂。小说中说爱丽丝是犹太人,其实不然,经查证丰太郎和她在非犹太教的迦尔尼尊教堂邂逅便是明证[4]。另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有据可查,并非完全虚构。小说中说爱丽丝父亲是裁缝,事实是她母亲是裁缝。日本学者六草还发现了爱丽丝的玉照(时值四十多岁,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三、从《舞姬》看森鸥外的“和魂洋才”文学理念

(一)森鸥外的“和魂洋才”观

森鸥外指出“和魂洋才”是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明治维新一系列重大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魂”就是指以敬神敬祖的神道、节日庆典、日本习俗、日本审美观、日本国民意识等为代表的日本民族精神。森鸥外指出,“西强东弱”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顺者昌逆者亡,如果抱残守缺,沉溺于近代前视欧美为“蛮夷”的“小中华”幻觉,会将日本民族置于死地。故应在坚持“和魂”的前提下,积极吸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先进成果。否则,日本民族精神会被西方文明的惊涛骇浪吞噬,日本民族或死无葬身之地或成为附庸,仰人鼻息,悲惨度日。

(二)从《舞姬》文体上看“和魂洋才”

文明开化席卷日本,西方文学作品汹涌而来,山田美妙、二叶亭四迷等日本文坛巨匠等倡导“言文一致”,不受字数、文体拘束,更易于表达心声,普及文化,白话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旧文体作品逐渐销声匿迹,退出日本文坛。受其影响,数十载后,中国文坛兴起白话运动。而《舞姬》逆时代而行之,采用古典日语文体,典雅秀美,崇尚“风雅颂”平安朝文学之余韵犹存,堪称文学之“和魂”。除此之外,文中外来语颇多,汉典词句比比皆是,“和、汉、洋”要素皆备,和魂统摄洋才、汉才。这与鸥外的教育、留学背景关系密切。鸦片战争后,儒家文明每况愈下,清国虽倡导“中体西用”,然墨守天朝体制,“家天下”、一盘散沙等儒家硬伤犹存,无以抗争西洋,长此以往,会国破家亡,日本应引以为戒。然而,汉典字字珠玑,朗朗上口,是日本文学不可或缺之要素,在坚持“和魂”的基础上,用“洋才”替代“汉才”不合时宜之处,方为上策[5]。西方人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摔碎了给人看,森鸥外深得其妙,将悲剧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从《舞姬》看“和魂”与西方价值观之相克

文明开化国策既定,欧化风潮骤起,个性、恋爱自由等思想东传扶桑。日本人自我轻贱,洋文、洋食、洋装成为社会时尚。达官显贵携妻带女齐聚富丽堂皇之“鹿鸣馆”,与列强使节觥筹交错,翩跹起舞。更有甚者,欧化急先锋主张废弃日语,与洋人通婚,渐渐优化日本人种,旨在令西洋列强承认日本也是文明国家,早日废除不平等条约,史称“鹿鸣馆外交”。按理说,在这一历史社会背景下,太田丰太郎与日本视为近代化楷模的德国金发碧眼佳丽结为连理乃光宗耀祖、为国争光之事,可以带着爱丽丝母女荣归故里,受到国家褒奖。然而,风云突变,“鹿鸣馆外交”过于偏激,又未达到预期目的,朝野开始反思,重新审视日本的价值,国粹风潮兴起,开始强调国家主义、家族主义和尊皇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阉割了行孝思想,强调忠君爱国,在此前提下,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换言之,“和魂”得到强化,“洋才”遭到削弱。西方个性自由等思想在日本仅是昙花一现,主人公太田丰太郎脑海中兴家立业、报效君国思想根深蒂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权衡利弊,为了锦绣前程,毅然决然回国抛弃了爱丽丝母女。

四、结语

以上在对小说的创作过程、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其原型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太田丰太郎的内心世界、恋爱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了剖析。太田丰太郎依恋德国的文明富足和金发碧眼佳丽爱丽丝的美貌和柔情,但是在其头脑中的国家、家族、前程观念面前则黯然失色,“和魂”压倒了“洋才”。太田丰太郎就是森鸥外的化身和代言人,“和魂洋才”的文学理念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池内健次.森鸥外と近代日本[M].ミネルヴァ书房,2001.

[2]猪濑直树.天皇の影法师[M].小学馆,2002.

[3]大谷晃一.鸥外屈辱而死[M].编辑工房诺亚,2000.

[4]植木哲.鸥外恋人爱丽丝心说[M].新潮社,2000.

[5]金子幸代.鸥外と〈女性〉[M].大东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