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
2016-05-30刘先平杜友学
刘先平 杜友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29-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学习观,转变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提高中学数学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一、变被动(机械)接受为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通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现在,实施新课程后,当务之急是迅速转变观念,改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唤起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求知过程是学生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愈强烈,学生主动发展得愈好,反之愈差。因此,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使学生不断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进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提高课堂学习行为的适切性与有效性
目前,数学课堂仍或多或少存在讲风太盛、华而不实的问题,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操作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多好处。
实行感知性实验操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感性准备。感知性实验是指在新课讲授或问题解决之前,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感性准备所进行的实验。要实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验证性实验是指讲授新课后或解决问题以后,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所学知识的原理和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用实验验证所学知识。数学上有些结论并不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而是由已知的理论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论证得来的。这样的结论是否合理,还需要在实践中经过验证,这验证的过程就是实验的过程。实行探究性实验操作,发现解决的方法及规律,探究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来揭示某一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实行调查性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