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资源开发例谈
2016-05-30易炜明
易炜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27-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
一、为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利率”教学时,我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情景:“王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然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解决了实际问题。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学生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我在教“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用来表示”,接着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中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张纸等,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并使学生感受到数。
三、捕捉校园生活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提炼出教学资源,这是学习数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人、事、物,采摘生活的教学实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富有情感的、贴近生活的、具有活力的东西。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校园,让他们思考: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回到教室后,再出示学校的照片,让他们再次观察,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图形,并让他们想想:什么样的图形最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热情高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直观感知了四边形。
四、拓展生活中数学应用
数学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服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提炼、抽象出数学问题,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要体现数学应用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灵活性。比如,学生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平移与旋转”知识设计一个图案,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平移与旋转”图案的创设充分体现他们的创造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利息”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家房贷、车贷,算一算,所付给银行的利息是多少?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算一算在商场“打折销售”中到底便宜了多少元?
由于课堂教学有其空间、时间、内容、教学目标完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渠道,丰富了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又走出课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让他们感知生活处处有数学,扩展了学生数学思维时间和空间。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