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几种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6-05-30张玉恒

吉林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防治规律病虫害

摘要:在玉米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玉米是病虫害的多发作物,在管理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苗头,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治。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的几种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进行分析,希望对玉米生产能够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规律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3.037

1玉米茎腐病

1.1发病症状

此病对于玉米全株都有为害,发病高峰期为玉米乳熟期到腊熟期这段时间,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慢慢向上扩展,开始呈青枯状,特别是有些病株在下雨过后,会表现出急骤青枯状,发病的植株,茎基部变软,内部出现空洞,遇到大风则出现倒折情况。染上茎腐病的植株,髓部空松,根部、茎基部可以见到红色病变。

1.2发病规律

此病的传染源为田间的病株残体,以及染过此病的田间土壤与带菌的种子。经过越冬的病菌,一般会在玉米播种后到抽雄吐丝期由根系侵入,病菌在植株体内不断繁殖,逐渐蔓延扩展,在玉米灌浆至成熟期时严重发病,发病程度与雨量、温度、湿度有直接关系。

1.3防治措施

一是品种选择上,要尽可能选用抗病自交系,强化管理,合理施肥、科学密植,给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增强玉米的抗病性;二是要实行轮作,收获后要进行土地深翻,清除病株残体,对于使用秸秆肥要进行充分发酵后再施用,这样可减少土壤中的菌源传染。

2玉米干腐病

2.1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玉米植株的茎秆以及果穗,在整个玉米的生长期都可能发病,特别是在生长后期发病较重。发病后玉米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部分会有褐色、黑褐色、紫红色病斑出现,随着病害加重,茎秆会从发病部位折断。病果的果穗穗轴变得疏松,也容易折断,同时病穗下部的籽粒也会变成褐色且无光泽,籽粒这时会有一些菌丝体出现,呈白色状,病穗和苞叶呈粘连状,轻易剥离不开。

2.2发病规律

干腐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的形式附着在病株和种子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如果条件合适便会繁殖,在玉米的生长季节生出分生孢子,随着空气四处散播,特别是遇到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加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大面积染病。另外,种子带菌传播也是主要的染病渠道,播种后如果遇到雨水多、土壤水分大且温度低,玉米幼苗长势差,都会为此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2.3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对于预防此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要实行轮作,以减少发病机率,在秋季进行土壤翻耕,把田间的病残植株翻耕到地下,同时做好田间清理,减少传染源头,都能有效预防发病;二是加强管理,及时早播,在水肥方面要充分保证,促进苗齐苗壮,提高植株的长势,增强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对此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剂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可以使用这些药剂配制一定浓度的药液,通过喷雾的方式进行喷施。防治玉米干腐病,在播种前也可以用这些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喷雾时重点喷施果穗及下部茎叶,隔1周再喷1次,效果更佳。

3玉米纹枯病

3.1发病症状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玉米多发病,主要发病部位在玉米叶鞘,发病时在叶鞘部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果斑,呈水浸状,色为淡褐,病部和健康部分界限不清,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连成一片,合成一块较大的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此病的发生与湿度大小呈正比,发病部位先出现菌丝体,后会结成小白绒球,受害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影响生长。

3.2发病规律

菌核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起初在玉米茎基部的叶鞘上开始发病,慢慢向上部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的拔节期开始发病,达到抽雄期时病情发展加快,一般吐丝期和灌浆这段时间受害最重,此病的发生与连茬种、高水肥、高密度、高湿度都密切相关,一般每年雨季时降水增多,加上田间透光通风不畅都易导致此病加重。

3.3防治措施

品种选择方面:选用优质抗病品种,以叶片大小适中并能向上伸展的玉米品种为佳。在种植时要合理密植,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

加强栽培管理:在肥料供应方面,合理安排施肥比例,施肥要均衡,避免氮肥偏施,同时要合理灌溉,水量要适当控制,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在发病开始时,可以把一些病叶鞘进行剥除,能减轻发病程度。

药剂防治:可以采用井冈霉素或农抗120等药剂进行喷雾,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一般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公斤茎叶喷雾。

4 玉米锈病

4.1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玉米植株叶片,发病时在玉米叶片的两面都会有病斑出现,呈长圆形、黄褐色、粉状,或散生或聚生,同时会有铁锈色粉末散出,这些粉末状物即是病原菌的孢子堆,生长后期,病斑上还会生出圆形黑色孢子堆,锈色粉末是夏孢子所形成的,黑色是冬孢子所形成的。

4.2发病规律

夏孢子越冬后,第二年春天发病,借气流传播,孢子散落在植株上,形成初次侵染,在病斑上会产生夏孢子,在田间形成多次侵染,同时孢子会随风传播,在田间扩散,形成大面积染病,高湿度对此病发生有利。另外,品种对于此病的发生也有影响,早熟品种发病率较高,氮肥施用过量也会加重此病发生。

4.3防治措施

一是在品种选择上进行防治,尽量选用抗病的杂交品种,同时施肥要合理,磷钾肥合理施用,控制氮肥避免过量;二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以在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如果发病情况较重,可以隔2周后再喷施1次。

作者简介:张玉恒,中专学历,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

猜你喜欢

防治规律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巧解规律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