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厅局:主动作为谋“三农”

2016-05-30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农农业农村

在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政府金融办等7家单位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要点摘编如下:

用发展新理念实现农业农村良好开局

一、2015年主要工作

(一)抓重大事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安置区已基本建成,部分群众已搬迁入住,第二批试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河口村水库建成蓄水,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相继开工建设,小浪底南岸等四大灌区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148万亩。

(二)抓产业提升。大力推进食品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动品牌企业集中布局,形成了一批百万吨级产业基地。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质检县级全覆盖。

(三)抓城乡统筹。研究制定了我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制订了郑州、信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体方案,启动首批68个重点示范镇工程和第一批新农村规划引导点建设,有序推进滑县、邓州等20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四)抓民生实事。安排以工代赈资金4.86亿元,建设一批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新解决了835万农村居民和中小学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县乡公路和通村道路1.3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管道天然气。

二、“十三五”工作谋划和2016年工作重点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发改委将以建设现代农业大省为目标,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用实际行动落实发展新理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动农业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落实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平均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培育45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成30个以上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16年,新建高标准粮田700万亩,力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达到200个。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筛选确定首批特色产业化集群和特色经济园区试点。

(二)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加快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重要支流治理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供水网络,加强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纵横连通的水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加快推进重点灌区建设,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加强低洼易涝地治理。2016年,重点完成河口村水库竣工验收,加快出山店水库和前坪水库工程建设,推进小浪底南岸等四大灌区前期工作,争取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

(三)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编制实施我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省43万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集中力量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2016年力争“三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8万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再启动搬迁4万人。继续加大以工代赈工作力度,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精准扶贫。

(四)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落实“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按照“五规合一”要求,推进第一批新农村引导点建设,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集中财力,创新机制,

确保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增强

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方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783.3亿元,增长18.3%,重点支持了高标准粮田、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都市生态农业三大工程和“三山一滩”扶贫攻坚工程建设,实施了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秸秆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试点。与此同时,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方法,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基金,中原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运营,河南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和扶贫开发政府融资平台筹建工作扎实推进,服务和保障“三农”发展新的投融资机制正在形成。

“十三五”期间,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改革创新,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深化农业领域改革,改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2016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支持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支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统筹运用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基金和相关财政资金,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创新“三农”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财政、金融、担保、保险‘四位一体支农政策体系,形成良性合作联动机制,构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稳步扩大涉农基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领域。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继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试点,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积极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扶贫开发,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化扶贫投入结构,按照“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的要求,大力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工程,支持完成全年减贫目标。发挥省级扶贫搬迁融资平台作用,解决扶贫开发资金瓶颈。

(四)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开展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支持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利用村集体土地等资源。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明确标准、三年到位”的办法,逐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行政村奖补标准。支持开展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升级版新农村

一、2015年主要工作

(一)超额完成危房改造任务。2015年完成危房改造26.2万户,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0.67亿元,超额118%完成省政府确定的12万户危房改造任务。

(二)规范农房建设管理。提请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以政府文件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相关事项。按照“先止乱”要求,开展了农村公路两侧“双违”治理,蔓延势头初步得到遏制。

(三)编制完善村镇规划。稳步推进全省109个中心镇、112个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建设,组织27个试点县(市)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启动了兰考县全域中心村规划编制。组织起草了《河南省中心镇规划建设导则》。

(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乡村建设。省级传统村落增加到5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增至99个,37个传统村落获得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1亿元。16个镇村被公布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五)整治乡村环境。牵头起草《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市县编制生活垃圾专项规划,完善处理设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信息调查》,加强重点镇污水治理项目实施,积极争取济源、巩义、新密、邓州4县市纳入全国污水治理试点县市。

(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试点示范。启动175个乡镇、271个村庄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首批评选公布9个美丽宜居小镇、35个美丽宜居村庄面向全省示范引导。

二、“十三五”工作谋划和2016年工作重点

(一)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国家明确2020年要全面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据调查,目前我省农村尚有存量危房65万户,2016年计划改造15万户以上,保证2020年全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二)进一步规范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指导地方健全乡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村民委员会住宅建设兼职协理员的设置。开展各级村镇规划建设的巡回检查督导,及时纠正制止和依法查处农村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三)加强乡村规划编制。2016年重点抓好建设活动频繁,发展前景好,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心村、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一般村庄,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力争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农村规划全覆盖。

(四)抓好小城镇建设。制定《河南省中心镇规划建设导则》,做好建制镇示范相关工作,努力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镇、亮点镇、特色镇。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全省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力争2019年前,全省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016年重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国试点县工作,开展省级污水治理试点,推进县域生活污水城乡统筹治理。

(六)搞好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乡村建设。继续做好传统村落补充调查与登记推荐工作,积极争取并管好用好传统村落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牵头做好传统村落省级示范点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推荐申报工作。

(七)继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活动。2016年,每个县(市、区)都启动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到2020年,全省建成1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100个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示范、10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完善五大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水利支撑

2015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水利厅认真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全年完成水利投资计划136亿元,争取中央投资84亿元,居全国第6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受到水利部表彰。

一是全面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前坪水库开工,出山店水库实现第一次截流,河口村水库基本完工并下闸蓄水;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重要支流、重点河段治理稳步实施,154处抗旱应急引提调水工程建成投用。二是持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新增解决8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规划内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统筹推进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工作,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粮食生产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扎实开展防汛减灾工作,科学应对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洪水,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广泛开展“水美乡村”创建活动,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农村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五是积极协调推动在建水库等征地移民,着力提高移民群众生活水平。六是深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农业水价等涉农水利改革。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着力完善防洪减灾、抗旱保障、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水利科学发展制度等五大体系,抓紧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水利支撑。2016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水利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加强新建四大灌区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出山店、前坪水库建设,抓紧河口村水库扫尾工作。加强防洪薄弱环节、抗旱应急水源和引黄调蓄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尽早完成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启动宿鸭湖清淤和石漫滩水库、盘石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服务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运行管理,确保持久发挥效益。以“红旗渠精神杯”赛为载体,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新增180万亩高标准粮田目标,精心组织44个小农水重点县和19个项目县建设,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灌区配套改造项目,确保13处新开工大型灌区尽快完工,新立项9处重点中型灌区顺利实施,力争实现新增修复改善灌溉面积300万亩。

(四)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河道堰塘整治,开展第二批"水美乡村"创建活动,大力支持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好丹江口库区三期等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力争实现治理水土综合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坡耕地改造5万亩。

(五)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水利扶贫工作。积极实施《河南省水利扶贫规划》,全方位加大水利扶贫力度,从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精准发力,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加快改善当地发展条件。继续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涉农水利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总结推广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试点经验。抓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试点工作,规范试点资金管理。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河南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局面。一是粮食产量实现新跨越,首次突破1200亿斤,实现十二连增。“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二是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6万家,土地流转面积达3914万亩。完成479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在全国率先出台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新建高标准粮田915万亩,累计建成4602万亩。三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72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四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在郑州、洛阳等8个市开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示范,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趋好,蔬菜类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在99.7%以上。六是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农业合作成效显著,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

二、“十三五”工作谋划

“十三五”期间,河南农业部门将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300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有效灌溉面积达81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90%以上秸秆无害化综合利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60%以上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

三、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重点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两新”融合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要加快实施“三大工程”。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实行绿色增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6年确保新建成700万亩高标准粮田。要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平台,大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行三产融合,让农民分享产业收益。要以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为契机,构建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产业圈层分布特征明显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三要着力完善“五大”服务体系,发挥好政府的公益性职能。四要加强产销对接,推进粮食产销一体化。扶持建设一批烘干设施,解决玉米霉变问题,与大型饲料、养殖企业对接,开展订单合作,提高农民收入。五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促进农产品销售。六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2016年年底前,全省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七要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产出安全。八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巩固农业对外开放成果。

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2015年,全省林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共完成造林273.2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350.8万亩。《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低于控制目标,森林资源得到全面加强。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全省林业总产值1644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主要目标是完成造林1200万亩、森林抚育经营1500万亩。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500亿元。抓好“深化林业改革,保护森林资源,提升质量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四项战略任务。

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是:

一要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在建设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突出抓好山区及平原沙荒营造林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和森林抚育工程。计划安排营造林任务784.1万亩,其中造林319.8万亩,抚育和改造464.3万亩。

二要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做好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报批工作,适时全面启动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按照“改革保稳定,转制促发展,定编不定人,分流不下岗”的思路稳妥推进。做好集体林家庭承包工作,重点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县乡村林权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规范林地流转,引导开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为集体林业改革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大力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

三要狠抓资源保护管理。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不出现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成灾。严格保护林地和森林资源,强化定额管理和审核审批。开展林地变更调查,修订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张图”。做好将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以集中管护为主的公益林管护体系建设。适时组织打击乱占林地湿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

四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木本油料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林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计划新建30个林业产业化集群。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计划完成林业产值1759亿元。

深化改革创新,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力度

2015年,全省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要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通过信贷、股票、债券、租赁、基金等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产品,全力推动“三农”事业快速发展。

一是农业信贷支撑能力逐步增强。2015年,全省新增涉农贷款1820.87亿元,增长15.56%,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0.2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连续5年新增1000亿元以上。二是农村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全省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的农业企业达到33家。三是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小麦、玉米、育肥猪等主要险种承保率同比分别提高7.5、14和13个百分点。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达到82家,村镇银行法人机构数位列全国第三、覆盖面位列全国第一。五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已成功组建农商行55家。

2016年,全省金融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本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加农业信贷供给。积极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地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简化农业信贷决策流程,下放农业贷款审批权限,单设涉农服务机构,单列涉农信贷计划,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成本。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入推进涉农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农村地区网点布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确保2016年县级农信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大头落地。加快村镇银行在农业地区、产粮大县的布局。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发挥支农作用。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紧紧抓住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政策机遇,分板块、分行业加大涉农上市后备企业培训力度,推动更多涉农企业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支持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方式,提高债券市场融资能力。支持中原股权交易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提供股权、债权挂牌转让服务。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拓展农产品期货业务,更好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全面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结合茶叶、苹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发特色农业险种,逐步扩大小麦、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范围,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支持中原农险做大做强,加快业务创新步伐。

(五)积极推动金融扶贫。细化《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各项金融政策措施,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研究制定金融扶贫的具体实施意见。推动省政府与国开行、农发行签署的各项扶贫脱贫开发合作协议落到实处,充分运用金融机构政策、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六)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济源、兰考等25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农业产业链金融、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有关成熟模式和经验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猜你喜欢

三农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