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十三五”畅想曲
2016-05-30李伟杰
李伟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谋篇布局,描绘出新的宏伟蓝图。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不仅决定着国家命运,还关乎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时值新春佳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农民和扶贫干部,都畅想起他们心中的“十三五”。“希望粮补直补种地的,经营权能抵押贷款”“我想学些技术,自己去闯”“五年后把儿子借债修的平房再加高”……一个个朴实的梦想,共同绘制出“十三五”美景。
他们的“十三五”,与新春同步……
种粮大户的“十三五”心愿
冬日阳光下,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小集村的大块麦田,绿如地毯,生机勃勃。
“每次望着麦苗,我就对包田种粮更有信心!”种粮大户徐景阳停下面包车,掏出手机,点开摄像头“云服务”,随时查看地块。
徐景阳是古城镇钟楼村农民。早年,他把地流转出去,自己外出经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小麦高产的信息,十分欣喜。2012年,徐景阳返乡创业,当年流转300亩土地。一开始,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加上遭遇大旱,他并未挣到钱。
通过多方考察,徐景阳打破单一种植模式。每年9月种禹白芷,下年8月收,10月再种小麦,小麦收完接着种玉米。三个品种两年一循环,既减少病害,又提高效益。
徐景阳算了下2015年的种粮账: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每斤1.18元,再除去农药、化肥、种子和地租等成本,平均每亩获利200元。玉米虽增产至每亩1300斤,但价格从每斤1.1元跌至0.8元,收入较2014年有所下降。“但总的看,种粮还是有赚头,一亩纯收入800元。”
种地挣钱,徐景阳有“高招”。农田灌溉,一般农民等到田地需水的时候才浇水,这是“保命水”;他计算时间,适时浇水,叫“丰产水”。病虫害防治,打农药讲究“精准”,及时到位,不让农田遭病害,也不留潜在威胁。去年,徐景阳扩大种植规模到1150亩,同时成立禹州鑫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化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包括玉米、红薯、小麦等,全部为订单种植。品种优良,每亩产量同比高出1/3。”徐景阳笑着说。
谈到未来五年乃至更远,徐景阳很有信心:“这些年的种植经验积累,加上农业部门专家指导,种粮还是前景广阔。今年打算再流转500多亩土地。”为种好地,他参加会计培训班,运用企业管理知识管理农田,还买了农业保险。
前景看好,但种粮还是有不少“闹心”事。
一方面,拿不到粮食补贴。目前的补贴是给土地承包者的,并没给实际种地的人。国家正在调整种粮补贴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不知啥时候能享受上。
另一方面,金融支持不足。由于土地不能抵押,资金成为扩大经营规模的最大阻碍。徐景阳期盼,有关部门能想想办法,帮助缓解贷款难问题,这样就不用再担心民间借贷利息高了。
“承包土地已三年,酸甜苦辣都尝遍,走向农业宏图展,见点困难藐视看。从此走向顺心路,争取明年再增产。感谢亲朋多支持,欢迎微友来点赞。”徐景阳打开手机,吟诵起自己创作的诗歌来。
“95后”农民工的“十三五”打算
“春节后我再也不想跟爸爸妈妈一起到建筑工地上去干活儿了,我打算干点与汽车有关的”。正月初六,家住四川巴中恩阳区玉山镇南阳村的王军告诉笔者。
“我也是平常利用手机看些新闻,国内国外的一些大事都还知道一些,‘十三五国家对农村农民的政策有很多,我还是想学些技术,自己还年轻,自己想闯,不想再跟别人打工。”王军说。
刚20岁出头的王军,1995年出生,看上去与实际年龄偏大一点,算起来他已经加入农民工行列3年多了,打工第一件事就是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儿,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四川巴中老家到了山东。
“当时也是2013年春节刚过完,就随着爸爸妈妈到了山东泰安,那时北方的雪没融化完,天上还下着雪,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雪,心里还很高兴。”王军说。
“明娃子(王军小名)是家里超生的,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出生两三个月后为了躲避超生罚款,就被自己的父母带到了山西大同的煤矿,那时吃得差,北方气候不好,所以现在他的皮肤那么黑,超过一米七的个子,十分瘦”。王军的奶奶杨云真说起这个孙子有些心疼。
“我高中也就上了几天,在学校听不懂课,上课就像坐飞机一样,整天云里雾里的,基础太差,所以跟不走,瞒着老汉儿(四川方言指父亲)把学费退了,到现在老汉儿都怪我。”王军很遗憾地说。
当说到读书这个话题时,在一旁的王军父亲王家才就很气愤。“如果他读得书,我就砸锅卖铁送他读书,假若他在工地上能把一些图纸看懂,就会多挣一些钱,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辛苦。”王家才告诉笔者。
“前几年,家里花了30多万元盖这个三层楼的房子,从去年起,我们家里都以他的名字给他存了一些钱,现在就看他下来想做啥子,家里也会支持他。”王家才说。
“那个新能源汽车咋样?高速路上是不是也可以跑?卖的价格贵不贵?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有些啥子补贴呢?”交谈间,王军还向笔者打听起新能源汽车的情况来。
其实王军还有自己另外的打算,说到新农村建设,老家山清水秀,他说去年想到了以后自己在家乡搞甲鱼养殖,山下的巴(中)广(安)渝(重庆)高速路建成通车后,新鲜的甲鱼就可以直接拉到重庆,甚至更远一点的地方。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春节,王军根本没有闲着,他已经开始盘算着春节后的打算了,也开始盘算自己的未来。
驻村干部的“十三五”期盼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六,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河南省洛阳市总工会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梁占强提前结束假期,天没亮就从市区往栾川县三川镇祖师庙村赶。
自打2013年12月梁占强到祖师庙村驻村并担任第一书记后,他就得了心病,整日忧虑重重。“早一天开会,早一天放心,万一年轻人又出门打工了咋办?”梁占强说,他得趁着打工的年轻人过年在家,赶紧把大伙儿凑到一块儿,说说尘肺病预防的事儿。
豫西矿产丰富,祖师庙村不少年轻人在矿上打工。见一些村民打风钻月收入近万元,梁占强心里也替他们高兴。可这两年,梁占强发现,村里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患上了尘肺病。
“年轻人光知道挣钱,不知道健康的体魄是前提。”车刚行至村委会大院,梁占强就听到会议室里传来阵阵笑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路上,他还担心下着大雪没人来,不承想一屋子的人早早赶来等着他呢。
矿上工作环境恶劣,尤其是打风钻时会产生大量粉尘,一定要戴防护面具……会上,梁占强把春节在家备的课一一讲述。
“梁书记,你今天咋来了?”贫困户杜红伟路过村委会时,看到开完会出门的梁占强,大声吆喝着问。
让村民脱贫,是梁占强更大的心病。去年,梁占强向市总工会申请,争取资金2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他把村里废弃的小学建成一个避暑山庄,聘请杜红伟等20余名贫困人员到山庄工作,每月固定发放工资。
贫困户的生活有了保障,村集体也有了收入。自去年5月底开业至10月歇业,避暑山庄的纯利润就超过5万元。这让一些村民看到了希望,也纷纷把自家房屋改成家庭宾馆,等待今年暑期的旅游旺季。不仅如此,栾川县扶贫办、三川镇党委和政府也对村域集体经济产生了兴趣。目前,依托祖师庙村开发建设的“古树老屋”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该项目已争取资金48万元,预计今年5月试营业。“到时候又能解决好一部分‘杜红伟了。”梁占强说。
2018年脱贫,这是去年9月梁占强续任驻村干部时立下的保证书。对于已连续驻村3年的他来说,帮助村民脱贫的路途虽十分艰辛,但美好的路径早已绘在他的脑海里,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淳朴农民淳朴的“十三五”规划
58岁的贵州毕节农民张祥印穷了一辈子,从不敢奢望生活会有什么转机。2015年9月,从天而降的两头西门塔尔牛让他第一次有了信心规划人生。
七星关区去年在广泛调研群众需求后推出的精准扶贫套餐由政府担保,提供3年2.4万元贴息贷款,张祥印得以毫无顾虑地买了两头11个月大的母牛,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下仔了。垭关村大湾组34户贫困户里像他一样申请“养牛套餐”的还有15户。
张祥印高兴地算起了账:一头牛3年可以产两个仔,3年后两头牛就能下4个仔。按照目前一头母牛仔12000元、一头公牛仔8000元左右的收购价,3年后他就能有4万元收入,除去贷款和必要的成本他还能净收入数千元。从第四年开始,他每年的纯收入至少两三万元。
而此前,张祥印常年为生计而苦恼。几亩山地一年只能收1200斤玉米和800斤土豆。村里有个烟花爆竹仓库,不定期有卸货的活儿,4毛钱一件,搬一车也只有20块钱。为了增加收入,2011年张祥印租朋友的牛养,产仔后平分仔牛,这样才有了3头土牛,但土牛价格低仍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当记者问及张祥印最苦是什么时候,他忍不住流下眼泪。张祥印12岁就成了孤儿,好不容易把3个儿女拉扯大。3年前,来自湖南的儿媳妇忍受不了张家50多年历史的土屋和贫穷,抛下1个月零3天的孙子张梓涵返回老家,从此没有音信。
儿子张富贵之后发誓要修新房返回深圳打工,两年多都没有回家,留下小梓涵给两位老人。由于没有母乳喂养,梓涵4个多月就喝起了包谷粥。
3岁的梓涵现在是张祥印最大的希望。“他想上大学,还说要开飞机。”他说。
张祥印心中已有了自己的“十三五”规划:一年学习养殖技术,两年还本,三年脱贫,四年后供孙子上小学,五年后把儿子借债修的平房再加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也是张祥印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康庄大道的新起点。
张祥印已迫不及待地要给儿子打电话,让张富贵回来和他一起养牛,既能致富,又能让孙子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去年冬季,张祥印申请了政府提供的“马铃薯套餐”,一亩地贷1000元,种上几亩马铃薯,让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没有钱,什么都是空想。赚到钱了我还要大大地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