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出郭
2016-05-30明·高启
明·高启
俯仰[2]兴亡异,青山落照中。
民归邻树在,兵去垒[3]烟空。
城角[4]犹悲奏,江帆始远通。
昔年荆棘露[5],又满阖闾宫[6]。
【注释】
[1]高启,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应召撰修《元史》,授翰林编修。又擢户部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作《上梁文》一事,获罪腰斩。高启博学工诗,天才高逸,为“吴中四杰”之一,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
[2]俯仰:犹瞬息,表示时间短暂。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垒:士兵的营垒。
[4]角:军队的号角。
[5]荆棘露:指战乱凋敝之象。《吴越春秋》:“子胥垂涕曰:‘以曲作直,舍谗攻忠,将灭吴国,城郭丘墟,殿生荆棘。”《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伍被云:)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6]阖闾宫:阖闾为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曾盘踞吴地,自立吴王,后被朱元璋剪灭,这里阖闾宫指张士诚的宫殿。
【阅读指津】 本诗题目为“兵后出郭”,主要写的是诗人在战乱之后,走出城郭的所见所感。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攻伐不断。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朱元璋率部攻克平江,俘虏了同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张士诚,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大胜而归。在这次战乱中,本来繁华的苏州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本诗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写。
首联起笔便是一句历史的浩叹,“俯仰兴亡异”,在俯仰的瞬息之间,天下便已江山易主,朝代更迭,这里的“兴亡”主要指朱元璋灭张士诚之事。“青山落照中”,诗人信步出城,纵目远眺,但见隐隐青山,都笼罩在惨淡腥红的夕阳余晖之中。本句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写城外黄昏之景,渲染了一种极度苍凉的氛围,为下面描写战后凋敝的民生景象奠定基调。
紧接着,颔联顺承上联苍凉的笔调,以纪实的笔触摹写战后的景象。“民归邻树在”,百姓经历了战乱背井离乡的漂泊,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里,可是纵目四望,已然万物凋敝,只剩毗邻屋舍的树木还如从前般挺立。“兵去垒烟空”,写驻扎城外的士兵已经撤退离去,营垒的烽烟开始渐渐消散。这一联炼字十分精彩。邻树之“在”,反而衬托出村庄的空荡,而垒烟之“空”,则更加凸显乱后的死寂。“在”“空”对比,更显萧条凄凉。
颈联变换视角,并由颔联的近景转向远景。“城角犹悲奏”,从听觉的角度写城头上军队的号角还在悲壮地奏鸣,说明战争刚刚结束,其造成的阴影和创伤还远未消除。“江帆始远通”,则从视觉的角度,写江上逐渐恢复通行,帆船开始通向远方,于前句之“悲”中显出一丝平静安宁的希望。
尾联借用春秋吴国的典故,说当年那荆棘上的露水,现在又要沾满吴王的宫殿了,从而寄托诗人之慨。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战衅频仍,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在与越王勾践的争霸中兵败自杀,吴国随即覆灭。而今吴王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兵败被俘,亦重蹈了春秋吴国的命运。在此,诗人对一度辉煌的张士诚义军倏然陨灭的兴亡无常有所感叹,也对战争破坏之下几成丘墟的吴地寄予了不尽悲慨。尾联感喟之声,意蕴无穷。
统而概之,整首诗语调沉郁悲凉,遣词造句苍劲挺拔,整体结构浑然一体,颇得杜甫五律之髓。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冷峻的笔触展现了残酷的战争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深沉苦难,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诗人还抚今追昔,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于战争的兴亡更替之中寄托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之叹。就考试而言,本诗中间二联对苏州城外战后景象的描写,颔联的炼字艺术,以及本诗的情感主旨都将是命题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