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界区域型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经验及思路
2016-05-30申军波
申军波
一、省际边界区域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边界区域型城市发展的理论支撑
我国行政区划往往是以山地、峡谷、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为依据,这种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限制了边界区域型城市间的文化互动、经济交流与市场合作,导致在行政区交界地带产生一种特殊的、具有分割性和边缘性的区域经济,使边界区域型城市处于“核心—边缘”经济区域结构中的“边缘经济地带”,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常常都会首先发生在“核心”区域,在循环累积因果作用下,“核心”地区往往能获得更有利的政策和资源,强效吸引着“边缘”地区的各要素向中心流动,导致“核心”越来越强,“边缘”越来越弱,使省际边界区域型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塌陷区”。
(二)边界区域型城市发展的现实要求
1.政策扶持的积极性。早在党的十七大就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为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指导。多项宏观政策导向为加快发展边界区域型城市,实现边界区域型城市的崛起提供了政策支撑。
2.区域合作的时代性。近年来,基于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求,以旅游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而建立的城市旅游联盟、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层出不穷,使各地区间的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其突出表现为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互求共赢,并在共赢中谋求发展和提升。由各区域主体所共同建立的区域联盟而形成强大的区域竞争力,已成为凝聚生产要素的主导力量。
3.精准扶贫的艰巨性。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往往由于在地理空间上的相邻性、在资源本底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同源性,而导致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高度同质化。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快速赶超,往往通过地方保护措施等行政手段切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而盲目发展,往往造成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同时,由于边界区域型城市远离省会城市,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层往往无力带动边界城镇的发展,同时相邻边界区域城市间缺乏充分交流和有效合作,导致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力欠缺,使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经济空洞”现象。为此,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型地区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与当务之急。
二、商丘旅游发展现状扫描
素有“豫东门户”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作为“中国旅游的发源地”、“商文化”和“火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商丘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两大全国铁路主动脉在此相交,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已开工筹建,310国道与105国道于此相汇,形成了著名的双“黄金十字架”,商周、商亳、商菏等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在此形成“米”字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商丘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商丘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地、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发现有100 多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等遗迹遗存,永城芒砀山汉墓群、西汉“金缕玉衣”、汉墓壁画、黄河故道自然生态保护区等无不彰显着商丘的厚重文化与生态风光。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商丘建成并推出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芒砀山文物旅游区、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木兰故里景区、睢县北湖等旅游片区;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商丘古城文化经济区、芒砀山汉梁文化经济区、黄河故道文化经济区三个文化产业经济区;打响了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六大文化品牌,使商丘形成了观光游览、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丰富灿烂的文化让商丘人感到骄傲,而商丘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排名较后的事实又使商丘人感到尴尬。旅游不是一项简单的经济产业,而是能产生多功能、全方位作用的动力型产业。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国民休闲时代、散客来临时代,如何让商丘这座古城借助时代发展契机,把商丘的“古色”、“红色”、“绿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升级版的商丘旅游“特色”,就成为商丘面临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为此,商丘在旅游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大胆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提升商丘旅游发展路径探索
1.聚力提升节庆的文化魅力与张力。为形成本地旅游发展的品牌效应,延长游客在本地的游览停留时间,商丘相继举办了火神台庙会、国际华商文化节、国际木兰文化节、庄子国际文化节、梨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国际华商文化节融“商”元素于城市之中,营造了浓郁的“尊商、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在国际国内华人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同时商丘作为“火”文化的发源地,通过举办火神台庙会,吸引周边几百里内的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客商前去摆摊设点。通过这些节庆举办商品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活动,为客商进行商贸易货搭建了平台,拓宽了吸引外来投资渠道,为实现“以商招商”和“以节事养节事”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途径。
2.高度重视旅游专列的综合效应。旅游专列通常会连接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满足游客想一次出游游览众多景点的愿望,具有定时、定点、定线等特点,可以发挥“一线多游”的优势。而商丘作为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交汇点,使北京、西安等主要城市的铁路时空距离都压缩在几小时之内,随着商丘高铁建设大幕的开启,使上海、南京游客到商丘旅游只需要4个小时。2014年7月,为迎接首趟旅游专列上的700多名上海游客,商丘方面高度重视,成立了7个接待工作领导小组,市旅游局等部门多次就线路设计、接站送站时间、交通协调等具体事宜进行协商,制定了《上海—商丘旅游专列接待方案》,详细规划了游客时间安排及行程路线等细节问题,协调城管、交通、卫生及景区等相关部门做好接待工作,并在火车站专门为游客开辟了绿色通道,为提升商丘旅游服务、塑造和宣传商丘品牌树立了样板。
3.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受到热捧,成为引领潮流的趋势表征。而商丘作为农业大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潮中,投入了大量的要素成本,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效,商丘乡村旅游节庆精彩纷呈、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旅游商品推陈出新、乡村旅游示范村社特色鲜明。截至2013年底,商丘共建成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1个,共计发展乡村旅游农家宾馆、农家乐餐馆270 家,拉动农民就业岗位1.2万余个,接待游客16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3.23 亿元,成为旅游扶贫发展的典型案例。
四、商丘旅游发展思路方向
在商丘市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为其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应根据商丘的区位优势、资源基础和产品特色,寻找商丘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做承东联西的桥头堡、旅游发展的排头兵、探索创新的先行者,努力把商丘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和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吸引世界客源的旅游目的地。
1.顶层设计先行:政策规划铺路子
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保证“用人、管财、理物”的高效衔接。而商丘作为一个农业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成为制约其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同时专业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困难、一些景区(点)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商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阻滞了商丘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在旅游业人才方面的培养和引进、资金方面的合理分配、物资方面的有效管理等政策倾斜,为商丘旅游发展铺平前进的道路,成为顶层设计的当务之急。
同时,在边界区域联盟建设方面,由于商丘地处黄淮海平原,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政区分割现象较为突出。为此,可积极联动商丘和中原经济带、淮海经济带的兄弟城市进行捆绑营销,联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交界城市,形成大景观、大旅游、大联动格局的政策导向。
2.战略机遇引领:抢抓机遇打底子
商丘作为农业大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底子薄弱,由于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到位,导致商丘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弱化了商丘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的联动效应。因此,这就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旅游新业态发展、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的情境下,结合商丘自身交通优势、资源优势,针对旅游信息化、旅游大众化、散客化等市场趋势,抢抓机遇、夯实基础、迎头赶上。深入学习和科学把握“互联网+”、“旅游+”、《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行业趋势与投资热点,紧紧抓住商丘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方圆200 公里范围内有一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机遇,加上其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借助散客游的发展趋势,在“商丘人游商丘”的基础上,将更大的优惠范围惠泽到周边省市,促成周边的游客群体流向商丘,从而实现旅游流带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联动效应。
3.基础设施奠基:优化环境当引子
良好的综合环境是吸引外来投资的有利因素,能够对客商形成强有力的外在吸引力,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滚动发展模式。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商丘的硬件设施与服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成为商丘旅游发展的较大障碍。为此,这就需要通过发展硬件环境、提升软件环境来吸引游客,在建立健全旅游监督和反馈机制的基础上,以旅游标准化为抓手,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入手,提升硬件设施的普及率、适用性和使用率,使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化、全面化。最终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环境、打造安全卫生环境,形成“以旅带商,以商促旅,商旅互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最终达到“硬件提升、服务过硬、过程增质、产业增效”的良好效果。
4.文化协同构建:打响品牌撑面子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获得持续发展活力的根本,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在打造以商丘古城为代表的“古色板块”、以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板块”,以黄河故道生态风景带为代表的“绿色板块”和以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为代表的“特色板块”的基础上,将各板块进行有效整合,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同时结合商丘周边几个主要旅游城市形态各异的资源本底优势,将开封的宋文化、徐州的汉文化、阜阳的徽商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与商丘的“商文化”与“火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豫鲁苏皖交汇处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圈,通过强势发展拳头产品、借势发展潜力产品、错位发展同质产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工程,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和区域性旅游中心。
5.思路创新破题:深挖内涵筑里子
只有筑好里子,才能更好地撑起面子。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挖内涵,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脉、文脉、史脉、商脉”进行全方位梳理和提炼。商丘人文资源深厚,开发潜力巨大,而如何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活态化”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商丘作为“火文化”的发源地,完全可以打造火文化系列产品,将火和烟花联系起来,同时通过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篝火晚会、火把节来扩大商丘“火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商丘民间工艺资源丰富,宋绣、剪纸、捏泥人、特色曲艺异彩纷呈,但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导致这项产业发展呈萎缩趋势。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民间工艺注入时代元素,从而达到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