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2016-05-30许军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2期
关键词:刘禹锡德育内容

许军

黄炎培在《实用主义教育法》第七章指出:德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并用于指导行为实践。就实用教育的观点来看,德育应当以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为主。若为德育设立专门学科,那么教授的范围就仅限于德育教科书的内容,而在其他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好的德育内容就会被忽略,德育就会脱离实际。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教师应当处处留心,收集好的教育素材,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渗透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德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在实行国家规划的课程中,强调德育渗透。语文、阅读等学科能够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数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能够使学生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受到教育;音、体、美等学科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德育的具体方法

1.在讨论互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捕捉最佳渗透时机,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如学习《马说》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首先我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又问:“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接着同学们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和生活。”他的观点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虽然课堂时间有限,只找了个别同学来回答,但每位同学都对这个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

2.运用背景资料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丰富的表达形式当中。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导入品德教育,教师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笔者在讲授《陋室铭》时向学生们介绍:作者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知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算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于石碑上,立在门前。

从这段背景介绍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品质,当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节,坚持内心的追求,不能自甘堕落。

3.挖准教材的“亮点”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的种子,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选入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风土人情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学生通过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情,认识到亲情的可贵;通过学习《皇帝的新装》,学生认识到文中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丑恶的本质是荒唐的,要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讲授冰心的《小桔灯》时,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颓废。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反复诵读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带领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在《石榴》中,可抓住“夏日的心脏”这一表达让学生体会石榴的热烈、不屈服;《强项令》中,让学生找出文中对董宣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理解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对于闪烁着哲思光芒的句子,教师应围绕课文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如,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要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经典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可借此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5.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实施语文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水平,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言情类小说的现象,笔者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文艺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背景;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的情况,教师应引导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吸取有益的社会经验。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斗艰苦的精神。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德育融入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学科教学渗透式是学校德育中践行实用教育最重要的措施,要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性原则

这是指开展道德教育是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非专门抽时间组织的教育活动。渗透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不牵强附会。

2.适度性原则

这是指渗透教育要选准结合点,内容具体恰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不任意拔高或降低教育要求。

3.适时性原则

这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碰到偶发事件或教学轶事(如学生的特别感悟与独到体会)时,要善于巧妙地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及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作为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道德教育。

4.多样性原则

如果说上述三种原则主要是针对教育时机的,那么多样性原则则是针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渗透教育意识,要把渗透德育教育作为长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着力探索并形成“培养精神和滋养生命的教育教学策略”。只有树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意识,才能把实用教育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文道统一”,使德育教育真正进入一切教育教学互动之中,做到德育无痕化,达到春风化雨之效。■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刘禹锡德育内容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赏牡丹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刘禹锡 陋室铭》
主要内容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