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柱和圆锥》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6-05-30张俊玲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2期
关键词:结构特征圆锥教具

张俊玲

我参赛的作品是《〈圆柱和圆锥〉信息化教学设计》。下面我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学分析

圆柱和圆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本节是继学习《多面体——棱柱与棱锥》知识之后对立体几何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对后续学习简单组合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活泼开朗,动手能力强,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信心不足,空间感较弱,但喜欢动画、电脑操作。因此,要有效利用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自主探究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中,我结合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学习平台和动画、游戏等软件资源,把学生对网络的痴迷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大纲、教学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圆柱和圆锥各基本元素(半径、高、母线)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进行面积、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圆柱和圆锥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公式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对学生立体空间感和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

3.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教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则通过做教具、做实验、测数据、做练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前任务。任务一: 通过网络搜索圆柱和圆锥形的手工作品,并上传至教学平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任务二:手工制作教具“圆柱、圆锥”,初步体验其结构特征;任务三:通过电子教材预习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上课流程;任务四:进行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策略调整。

2.课中实施

课中实施主要从引、建、体、用、测、结六个环节展开。其中概念建构环节解决教学重点;知识体验、知识应用和练习检测三个环节突破教学难点。

①情境引入

通过手工作品的展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圆柱和圆锥都有哪些基本特征?他们的面积、体积又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

②概念建构

探究一:结构特征

圆柱和圆锥结构特征的概念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母线、轴、底面、侧面等基本概念,二是底面、截面、轴截面的性质特点。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结构特征,我们制作了FLASH仿真动画,化抽象为直观,逐步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了强化学生对结构特征的认知,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快乐地学、教师轻松检测,使知识于无形之中得以内化。

探究二:认识公式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交互式动画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从三维立体空间平稳过渡到二维平面,从而准确把握公式当中各个元素(半径、高、母线)之间的关系,使数和形得到有机结合,为准确计算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了解公式。

至此,通过仿真动画、FLASH小游戏、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逐步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以下三个环节,将以步步深入的方式逐步解决“计算”这一教学难点。

③知识体验

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圆柱、圆锥教具,并计算其面积和体积,然后将其相关数据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会自动给予结果评定。

④知识应用

公式的逆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普遍存在,例如:已知圆锥的母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教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明确计算过程:知题意、建空间;数形结合画平面图;应用公式灵活变通。接着借助于微课、公式查询器等信息化工具,小组协作探究公式的逆应用。最后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同样大小的纸以不同方式作的圆柱,体积是否相同呢?

⑤练习检测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练习和钻研来学到它。”因此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登陆教学平台,借助资源库中的微课、公式查询器、电子教材等资源完成在线练习,系统最终会自动给出成绩和解题思路。由此,将微课、公式化查询器、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技术手段融入到讲练结合的过程当中,改变了传统教学讲练枯燥乏味的局面,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⑥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点。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基础作业、拓展作业。

3.课后拓展

拓展一: 结合手工制作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制作一顶合适的帽子,并计算纸张大小和体积。此作品将在艺术节汇报表演中使用。拓展二:在教学评台上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四、教学反思

1.多元评价

课前、课中、课后,我主要通过FLASH小游戏、在线测评、作品展示、师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实现了诊断性评价、效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到学分制系统中。

2.教学创新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有机整合了动画、游戏、计算工具等资源, 使教学资源多样化,寓教于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通过做教具、测教具,逐渐转化成做计算、做手工,在量体裁衣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3.教学效果

从课后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访谈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灵活主动性强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师生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空间感得到培养,减弱了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心理。■

(责编 陈 颖)

猜你喜欢

结构特征圆锥教具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结构特征的交互作用对注塑齿轮翘曲变形的影响
特殊环境下双驼峰的肺组织结构特征
2012年冬季南海西北部营养盐分布及结构特征
C-PRrpp半群的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