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
2016-05-30梁林梅
作者简介: 梁林梅,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决赛评委。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
那么,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校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校长,首先要有宏观而开阔的视野,要熟悉国家和政府的最新相关政策,顺应潮流,方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那么,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能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我在这里引用姜大源教授的话,他说:“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其难点。校长们在办学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跨界,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职业与教育,跨越了工作和学习。”
而职业教育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五大特征:一是就业导向;二是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产教融合;四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五是发挥市场作用。(鲁昕,《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载《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专刊。)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两大特点:一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二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具体来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五个对接”。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加快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并帮助职业教育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那么,受到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如何体现信息时代的特色呢?
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会”提出了“21世纪技能结构”,其中包括“职业和生活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及“数字化信息素养技能”。
由清华大学程建钢教授牵头主持的清华大学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组,在2014—2015年承担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战略研究类)“教育信息化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及发展方向”的课题研究中,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 “三位一体、两种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位一体”是指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两种融合”是指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职业技能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这“两种融合”是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深度融合。
在这个基础上,课题组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首先,我们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智慧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泛在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了这种环境和空间,学校建设主要考虑以下七件事:一是构建能够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动态调整的专业设置;三是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四是打造信息技术支持的实践教学体系;五是建设丰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六是建设数字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七是建设大数据支持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评估)体系。可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我们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两平台”是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校校通”和“班班通”。二是应用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环境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一阶段“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关键。三是融合阶段,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四是变革阶段,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而河南省目前仍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对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探索阶段。
在政策制定方面,对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从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开始,正式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0年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2014年至2015年两年间,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技厅函[2015]76号)。这些文件都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学校的校长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大赛方面,2010年,我国开始举办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最初只有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后来高职加入进来。到了2015年,军队院校也加入进来,赛事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资源建设方面,2011年,我国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中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难点在于实训和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将共同开发信息化教学课程,通过远程教学、同步操作和直播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训和校企合作的实效。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得较好的中职学校——福建化工学校。
这所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应用从2012年起步,用了3年的时间,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开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且探索出信息化学习环境支持下的“2+1+N”的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两年的在校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线上—线下”多方位的混合学习,养成一种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习惯。“1”是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在校教师线上互动,在线学习,并完成实习汇报等。这种校外企业技师现场指导、校内教师远程跟踪的“工学交替”模式,是解决顶岗实习教学难点的一项创新。“N”是指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号,随时登陆学校数字校园平台,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并与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等,通过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成系统知识的内部反馈与完善。
“2+1+N”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本学习、顶岗实习期间的实训,乃至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的实践连接为一体,构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大系统。
实践证明,该校采用的混合式教学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这种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支持,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层面,数字校园以“人人通”学习环境为核心;二是专业层面,建设信息化仿真实训场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三是教师层面,通过混合式教学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不难发现,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校长就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和践行者。校长只有从思想上、理念上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是潮流、是机遇,才能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才能带动各方面力量,实现协同创新发展。要想做到这些,校长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那些信息化建设成果较好的学校,校长往往都是信息技术的“发烧友”,只要发现有新技术、新软件、新平台,校长就会第一时间去学习和使用。
(本文是根据报告会录音整理,经作者同意,内容有调整和缩减。)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