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浅析
2016-05-30王敏华
王敏华
摘要:职校的《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化教学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提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键词:科学化;求实;生活本源;区域性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81-02
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独立性和延续性,尤其受当今社会“职校无用论”和“职业技能与文化基础课程无相关联系”等现实观念的影响,导致在相当漫长的时期里,职业教育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到职校《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职校《语文》教学自身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求教师教学中体现科学化教学的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引导学生思维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亦呈层次化。
一、建立在求知上的求实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传递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也是用语文教化学生,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完善人格,而如何在求知的基础上进行求实的实践,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的涵养,还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有一定语文知识积累的初中毕业生,这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既保障学生的语文成绩又能充分发挥语文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是职校语文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博采众长,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要略知一二。例如:小组朗读比赛、个人写作分析和对比朗读评价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挥平台。此外,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进步的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而且还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敏感的内心,做学生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立足于生活本源之上的科学化
职校《语文》教学中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故事,《语文》中的字、词、句是直接、真实的生活交际用语的反映,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等是民间童话、寓言与神话传说的记录和凝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直接反映。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处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依赖教材而使语文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相剥离,二是把语文的生活本源与生活教育相混淆,使语文教育由科学化走向生活化。语文的生活本源是指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身自觉的或无意识的感知而获得自然状态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知识习得过程,所习得的知识也是未经专家提炼的不纯粹、不够专业的语文知识。而语文的科学化则是在学校这一专门的教育场所内由教师专门进行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以课堂为起点的同时,尽可能寻找日常生活中与职校《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使用生活的标准去衡量,用生活的内涵去判断,用生活的积累去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看见人生的正能量。
三、以练习形式进行科学化写作训练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全面养成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许多职校在实施《语文》课程综合水平提高的方法只局限于作文安排数量上的体现,仅用写作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测评科学化教学,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和不合理的,《语文》科学化的教学应体现在增加学生综合练习的能力和形式,应采取讲读、写作教材分开,自成体系的方法,练习的形式主要包括:
1.言语训练。主要包括言语速度练习、语言表达训练、段落连续性练习和言语情感的训练。例如:说明性描写(空间、事物),观点与材料的处理等。
2.逻辑思维的内在训练。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和思维总结精神,让学生充分思考作者在文章下笔时的意境和现实内涵,例如:让学生将杂乱无章和毫无联系的篇章总结成清晰的短句,将部分段落的内容调整为合理的逻辑和承上启下关系,将并列结构的语句用逻辑意识的方法形成有效的表现对比等等。
3.合理地想象与联想的训练,正确地综合与概括的训练。例如:学完某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将文章的任意一部分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段落或形成几个不同的思维命题,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思维联想的方示将段落和命题进行有效的展开,并通过分组结合和自由发挥的形式,归纳其中心思想和内涵所在,最后以网页或写作的形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组成几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等。
4.阅读与分析训练,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及内涵,逐渐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用训练替换教师的大部分讲解,学生往往积极性更高。
四、首席阅读提升素养的科学化模式
对于职校生的文化底蕴来说,教师应在课前做文章的首个读者,认真研读文章并结合所教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其内在涵义和延伸,从积累语文知识的角度入手,推敲文章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在授课时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选择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为科学化教学做好准备。笔者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多年的体会和经验,觉得在阅读授课中,首先是陌生阅读,教师在首次阅读中,根据自身的文化积累,直接获得文章的基本理念和创境,从首次阅读文章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初步形成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其次是立体阅读,教师依据相关辅助教材,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和分析文章,掌握全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观点看法和各段落中的承接关系,并通过文章中的某一细节拟定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加深认知度。最后是智慧阅读,教师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新的角度和途径解读文章,通过下载电影、视频、影碟、文艺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就让学生自由组合演出短小精悍的课本剧,并引导学生猜测后面的情节发展、后来的人物命运和情节空白的内容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凝聚力。教师在首席阅读中,首先确立新颖的理解,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才有可能借鉴网络或的他人的经验,在提升自身综合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多要考虑从阅读中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更多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体现先初读,感知故事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并创设空间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渗透感知教育的科学化教学
感知教育是指感知教学和感知育人。在职校《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中,学生感知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环节。中职生的个人感知主要体现在对文章的出处和表达意义上的理解,这是《语文》课程实施科学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反应力不强或兴趣不高,就会造成无法对真善美在文章中的表现产生感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调动学生使用倾听、看视、触觉、联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章所在的意境,从而将感知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例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就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由一首抒情的民族歌曲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视频导入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能从听觉和视觉中感受到作者在创设文章中的春草、春风、春花和春雨意境,能体会到朱自清老师从文章中抒发的热爱大自然的赞美情怀。感知教育的渗透,还应体现在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和复习文章中,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课外读物和网络文章来丰富和积累自身的感知力,在书刊选择上,应当向学生推荐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科技报刊等实时资讯内容,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适当推荐内容健康的网络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既可以增强学生感知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科学化教学在地方性和区域性的体现
任何理论的诞生与应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方和环境。同样是英语,美国与英国也不一样。职业学校《语文》的科学化教学也脱离不了地方实际。地方实际决定了地方性,地方区域决定了本地特色。区域与地方特色,决定了在语言、人文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例如:我们广东清远与黑龙江不同,清远除了要懂普通话外,还要掌握粤语,黑龙江由于与俄罗斯接壤,要学习一些俄罗斯语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科学化教学的地方性与区域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从方言土语取材,从当地文化取材,从身边生活取材,把本地独有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民、文化资源、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有机的融入在《语文》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较好的补充和扩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区域有自豪感及服务家乡的意识。其次,教师应在准备定位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进行本地特色文化的调研能力,例如:可以组织文秘、旅游等专业的学生配合学校共同开发校级特色《语文》教材,开展参观本地名胜古迹、本地文化讲座和本地文化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笔者就曾经组织14旅游班的学生对清远市清新区的本地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层面进行调研和问卷分类,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搜集资料、交流讨论、编制校本教材等自主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在调研中学习《语文》,感受清远本地文化,增强了《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了解家乡、建设家乡和报效家乡的情感明显增强。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8).
[2]饶杰腾.单元教学与语文教学科学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11).
[3]袁碧云.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5,(6).
[4]茹红忠.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表征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