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金融关键词

2016-05-30纪漱如

商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间价银行业A股

纪漱如

关键词:股市

注册制、熔断机制、战略新兴板……2015年年底一系列新举措和改革提出,预示着今年的股市必将是风起云涌的一年。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在决定之日起两年内,授权对拟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度。

提到注册制,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A股发行制度的前世今生。

我国股票市场起始于1990年末,经过近1 0年的“审批制”阶段,2001年3月开始推行“核准制”下的“通道制”准入制度,2004年2月起,我国开始实施“核准制”下的“保荐制”准入制度至今。

经过十几年的检验,核准制显露出了一些弊端。拟上市企业为顺利通过发审会出现“过度包装”现象,从而导致估值偏离;因为政府控制发行规模和节奏,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等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国,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注册制是一种更为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制度,它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并不代表证监会不需要审核了,也不代表降低了上市的标准和要求,而是更加强调事后监管。

据《证券日报》推测,注册制改革有望在今年6月份正式启动。届时,发行制度的变更能否平稳过渡,给予市场充足的缓冲期和适应期,我们拭目以待。

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熔断机制正式进入股民们的视野。

熔断机制的初衷是为广大股民撑起一把保护伞,然而,撑伞第一天A股市场就下起了“大雨”。1月4日,A股今年第一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跌幅连续达到了5%和7%两个熔断阈值,导致交易暂停和全场休市。安静了没两天,1月7日,开盘仅15分钟,沪深300跌幅至7%,再次触发熔断至收盘。

这一结果出乎意料,不免让人心生疑虑,A股大跌和熔断机制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因果关系?众所周知,股市的涨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熔断机制只是一种抑制市场过度波动的手段,并没有神奇的“超能力”。但尽管如此,此时的证监会已无法“视而不见”,在7日晚间宣布暂停熔断机制。

仅仅实施了4天的熔断机制就“夭折”了,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熔断机制不是中国的先例,美国在1988年就建立了熔断机制,初期也遭过许多质疑,也触发过熔断,但经过不断的调整,运行20多年,确实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

历史惊人的相似,中国式熔断机制要想真正的起到股市“保护伞”的作用必须进行深度的反思与变革。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的实施意见》。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意见》的出台意在重点解决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企业杠杆率、分散金融体系风险等三个问题。

不难看出,直接融资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直接融资的重要环节就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的股票市场值得期待。

关键词:人民币

对于人民币而言,2015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人民币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8. 11汇改”、“入篮”SDR、CFETS(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新汇率指数,与美元脱钩。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标志着人民币汇率朝着市场化迈进了重要一步。

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工具主要是日波幅限制和中间价。过去汇改主要针对日波幅限制的扩大,由最初的扩大0.3%至2%,已基本满足人民币日波动的需求。

相对而言,中间价的改革却相对滞后,“8·11汇改”完善了中间价形成机制,把确定中间价的主导权交给了市场。

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储备货币篮子。成为了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种入篮货币。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这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从此人民币将作为一种全球储备货币登上历史舞台。

从理论层面来讲,入篮后,人民币的国际持有量将会有所上升,也可缓解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但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吸引全球投资机构对人民币的储备和持有,还需要外界对人民币有更大的信心,保持币值相对稳定。

人民币入篮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小到出国留学、旅游、购物,大到海外投资、置房、置业,门槛都将有所降低,也减少了换汇的烦恼,但却可能会产生大量资本外流的情况。

2015年12月II日,CFETS新汇率指数公布,剑指美元。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人民币以往政策一贯是盯住美元。人民币盯住美元后,恰逢美元大跌,人民币跟随美元的步伐,一路大跌。此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阶段,这让中国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世界工厂。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加之美联储加息通道开启,美元新一轮的升值趋势势不可挡,此时,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便可稳坐钓鱼台,不必像其他新兴市场货币那边措手不及。

2016年,人民币贬值仍然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大风险。自从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预期一直未变,不过央行也出台了对应措施,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因此,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人民币将稳中有降,投资者不必产生恐慌心理。

在人民币进一步市场化、中国资本进一步开放的前提下,如何维持汇率稳定,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银行

2015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多次降准降息、银行净利润增速放缓、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大额存单发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存贷比取消等等,这些都是2015年银行业不得不提及的热词。

从2015年2月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2015年的银行业注定与“降准降息”密不可分。降息5次、降准4次,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 75%降至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 6%下调至4.35%,大型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0%降至17%。

银行利率持续下调,整个活期理财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定期储存和银行理财的兴趣持续降低,此举强有力地倒逼银行业改革,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品,从而涌现出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四大行净利增速均跌破1%,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国有银行净利增速“零时代”正在逼近。

相比于国有银行,以往业绩增速较快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表现乏力。股份制银行中,只有平安银行一家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净利润增幅13.04%,其他银行均表现平平。

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明显,对于体量较小、业务模式单一的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压力更是不言而喻。随着IPO的重启,2016年或将迎来城商行上市潮。

2015年对于银行业而言是并不轻松的一年,2016年银行业在面临种种困难与机遇的前提下如何改革创新,面对投贷联动融资、不良资产证券化、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银行子公司等2016年银行业关键词该如何发力,是留给每一位银行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于2016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学大咖预测将会是经济调整最困难的一年。此言论一出,让对2016年充满期望的投资者瞬间被浇了盆冷水。但换位思考经济调整期面对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迷雾重重”的经济形势下发现曙光,更是考验每一位投资者的水平。

猜你喜欢

中间价银行业A股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