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防装备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2016-05-30刘钧旭
刘钧旭
摘 要: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城市化进展也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开始朝着高层化方向发展,各类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如果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主要就消防装备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防装备;高层建筑;应用
高层建筑就是10层与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或者高度超过24m的民用建筑,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各类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蔓延速度会非常快,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何发挥出消防装备的作用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层建筑的消防现状分析
目前,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消防技术为自动喷水灭火技术,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下,自动喷水灭火技术的综合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xQKz技术,即便是在停水后,依然可以正常供水,满足高层建筑各个楼层的供水需求。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采用的都是火灾报警与自动消防的联动方式,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控制整个体系。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研究新型的建筑防火技术,并在工程建设中采用了相应的防火措施,为后续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又出现了大量的石膏砌块、纤维石膏板与无机防火材料,为高层建筑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材料支持。
二、消防装备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一)合理携带器材与装备
为了保证消防的效果,需要携带足够保证1h消防作战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导向绳、紧急呼救器、空气呼吸灯、头灯等等,尤其是在携带空气呼吸器时,必须要携带好钢瓶与足够的灭火设备。从消防员的体力来看,需要提前进行负重实验,负重装备包括头灯、消防服、呼救器、方位灯等等,在携带器材时,要具备针对性,尽可能减少装备的数量。此外,还要根据高层建筑灭火的要求综合预测破拆器材与防护设备,尽可能减少装备的数量。
(二)做好内攻器材的运送
如果高层建筑发生火灾,那么消防员需要首选考虑的就是内攻器材的运送方式,如果电梯无法使用或者楼层较低,可以利用楼层来运送,如果电梯可以正常使用,那么则优先使用电梯。
如果火势较大、楼层较高,内攻时间较长,可以组织人们进行专门运送,设置好集结点,及时更换器材,这既可以保障设备的正常供应,又可以减轻消防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保障罐类消防车的应用效果
灌类消防车是消防工作的开展主体,在高层建筑的灭火工作中也是这样,在计算水平的发展下,罐类消防车日新月异,为了保证最佳的灭火效果,需要科学选择灌类消防车。根据参数要求,罐类消防车的类型是非常多样的,根据灭火剂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泡沫罐消防车,水罐消防车等,根据功率,则可以将其分为中低压消防泵、中压消防泵以及低压消防泵等。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对于水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动机长时间的高速旋转下,很容易影响设备的寿命,因此需要优先采用功率大、出口压力大的设备,并应用垂直铺设的形式。
(四)科学利用水源
在火灾现场,需要先使用室内消防栓的出水进行灭火,并根据管道供水情况确定消防栓数量,优先使用与市政管网连接的消防栓,及时为火场供水, 如果主管无法使用完,可以及时安排增援中队,在增援到达之后,即可利用临近单位的水源来为消防车供水,供水方式以双干线大口径方式为主。在应用临近单位水源的过程中,参战中队需要及时利用通讯设备来通知相关人员,该种供水方式与市政水源相比,稳定性更高,可以满足源源不断的消防供水需求。
(五)制定供水联片方案
联片供水方案的作用在于指导消防人员对本辖区内的水源、道路、重点单位和重要部位、建筑物的基本情况等进行熟悉了解,有助于掌握全辖区内或某一区域内的水源建设状况,对辖区内重要部位制订灭火作战方案,为灭火供水时提供保障,邻片火灾时提供灭火供水援助等。联片供水方案(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燃烧面积的确定、计算战斗车数量及水源的供水能力、水源联动情况、确定水源的供水方法和形式、使用水源的顺序、落实火场供水力量、最佳力量部署等。
三、结语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城市化进展也逐渐加快,城市建筑开始朝着高层化方向发展,各类高层建筑相继涌现,其功能从传统单一的商业用楼转化为集齐住宅与商用一体化的功能发展,且这些高层建筑大多多家单位共用、产权分散,各个使用范围与产权单位为了将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化,往往使用大量可燃性材料装修,带来了火灾隐患。为了优化灭火效果,需要合理应用消防装备,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火措施。
参考文献:
[1] 牛攀,李龙飞,梁栋林.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及安全逃生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4).
[2] 唐大龙.高层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构建[J].建筑技术开发,2016(07).
[3] 王智星,焦阳.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03).
[4] 刘付英明,刘付德光,余乃群,余国明,刘付英东.浅谈C120高强超高泵送混凝土成功用于超高层建筑[J].低碳世界,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