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做好传统音乐史论课程学科建设与深化改进

2016-05-30刘嵬

音乐生活 2016年2期
关键词:史论音乐史音乐

刘嵬

内容提要

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开展以来,音乐史论课程就已在其课程的结构编排之中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出现。在我国专业音乐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就已对音乐史论课程的重要性加以重视。音乐史论研究体系在不断完善,然而在音乐史论教学中仍存有很多问题。本文将针对《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两门必修公共课的各自建设谈如何做好传统音乐史论课程学科建设与深化改进。

关键词

音乐史论 课程 学科建设 深化改革

至20世纪上半叶,我国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开展以来。音乐史论课程就已在其课程的结构编排之中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出现。以1927年“国立音乐院”为例,在其教学中即开设《旧乐沿革》《西洋音乐史》等音乐史论课程,可见在我国专业音乐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就已对音乐史论课程的重要性加以重视。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音乐基础学科的音乐史论课程已经沿用至今,并进一步的细化。如将民间音乐部分从原来的中国音乐史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教研学科——《民间音乐》;各种声乐、器乐类的发展史学科也相继出现,如:《钢琴艺术发展史》《声乐发展史》《歌剧史》《管弦艺术发展史》等等。现阶段高校的音乐史论教学呈现出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间音乐》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课,其它各类艺术史为各系(专业)学生所选修的辅助课的基本形式。虽说音乐史论研究体系在不断完善。然而在音乐史论教学中仍存有很多问题,本文将针对《中国音乐史》《两方音乐史》两门必修公共课的各自建设谈如何做好传统音乐史论课程学科建设与深化改进。

1.西方音乐史的课程建设与改进

1.1西方文化的引入

所谓的“外来之物”学习研究起来,最大的阻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将其学科本身置于文化之中。我国的音乐先驱叶伯和先生在其《中国音乐史》一书的序言之中就这样写道:“音乐史研究是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这可谓是中国人第一次所提出的音乐史论研究基本理念,将其运用在音乐史的教学之中可谓恰如其分。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音乐之源头也在于此。奥林匹亚山中各类丰富活动。艺术女神缪斯“Muse”、为人类盗取火种、大无畏的普罗米修斯……这些看似与音乐紧要的文化现象.宴则有其内在密切的关联。音乐“Music”的词根源于“Mils”、歌剧艺术出现之后,有多位作曲家以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作为其作品脚本,而这些正是文化(Culture)在音乐之中的体现。

若以断代的方式将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加以划分的话,在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之中最为困难的阶段就数“中世纪”西方音乐的教学了。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国的学生及相当部分的老师都不是很了解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文化。在此,笔者略举一例来加以说明。如12世纪,西方出现了有量记谱法。他们在音值等分方面推崇的是“三分法”,即:完全分法。这其中的原因即在于基督教文化中所持的三位一体的观念。所谓“三位”即:圣父、圣子、圣灵。基督教中所认为的世界万物的造物者、救世主——上帝,即是这三位的一个合体。因此,数字“3”被基督神学赋予了崇高的含义,以至于影响到了在神权为核心环境下生长的音乐艺术。

音乐是根植于文化发展之中的,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科教学都不可以脱离了其文化。正如保罗·亨利·朗在其《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所说的:“我们耍尽量避免那些到处都闪烁着光辉的艺术财宝仅仅变成了一种抽象。”我们现阶段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恰是出现了这样的一种问题,教师教授的都是一些冰冷的知识点,这其中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生平、作品名称、风格简述等等。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由于时间的久远,让这些知识点变得很是抽象,让这些抽象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的较好方法即是尽力地了解过去了的文化,而了解文化的前提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的引入。

1.2西方思想的引入

思想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一大基本动力,作为历史范畴中的一种——音乐史亦应强调于此。纵观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多因受到各种思想思潮的影响而推陈出新,抑或是风格对立。从中世纪开始,早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音乐为宗教而服务,作为讲经、日课的一种手段。到14世纪。宗教权威受到质疑。“新艺术”、世俗歌曲兴起。再或是受到启蒙思想、理性主义影响而出现的“奏鸣曲式”,以及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等。我们都不难看出“思想”在音乐史中的推动作用。

就其某位作曲家、某种音乐体裁而言。笔者在此仅以“乐圣”、“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为例加以说明。出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贝多芬。可谓是与“启蒙思想”同代的人,这也就不难理解,日后的“维也纳三杰”为何缺少不了贝多芬了。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中,以第三交响曲“英雄”(1804年)为著名(以下简称“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旋律之中带有着震撼与悲壮,这其中亦蕴藏着一种政治思想,即:共和。众所周知,至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推翻帝制、改革帝制的思想即已深入人心。英国走了一条君主立宪的改革制度,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则选择了一条更为坚实的共和道路。同样是在1789年,贝多芬在大学中听到了一位名叫施耐德教授的讲座,更加坚定了这位“音乐巨人”的共和之心。贝多芬虽然身在德国。虽然德国封建政权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参加了国际反法联盟,与法国革命军作战。但贝多芬没有因为单纯的爱国而抛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选择了用普罗米修斯一般的大无畏式的“英雄”旋律歌颂那些为了“共和”而奋斗、牺牲的英雄。《英雄交响曲》原是一组以波拿巴为题材并献给他的作品,因后来贝多芬得知拿破仑要称帝,才换成了此题。可见,贝多芬对“共和”思想所持的坚定信念。

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之中。不缺少像这样针对某一个作品、某一位作曲家的深度讲解。单纯的生平、风格、背景、作品分析的介绍显得很枯燥乏味,而且并不能深刻地解读。因此,引入相关历史时期的西方思想、思潮则可以促进对其更为深刻的理解。

2.中国音乐史的课程建设与改进

2.1注重国学经典引入

从理论上讲。与西方音乐史相比,研究中国音乐史较为容易之处在于文化方面基本没有“代沟”。然而在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却往往觉得西方音乐要比中国音乐更加容易学习。其原因在于,我国的音乐发展,特别是古代音乐往往是只有一些只言片语的记录,十分零散,并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成体系性。其中很多音乐内容记录于不同的国学典籍、经史著作之中。因此,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时,有选择性地阅读、展示一些国学、诗歌、经史等经典作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我国古代音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经典的表现当属“礼乐制度”。作为儒学文化的著名国学典籍《论语》,有关礼乐就有着多种记载。笔者以《论语·八佾》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例:《论语·八佾》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译文:孔子在谈及季氏时说:“用六十四人的乐舞编制表演于自家的门庭前,如果这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还有一种译法:用六十四人的乐舞编制表演于自家的门庭前,这种事情都能做出来,那还有什么他做不出来的?)至于哪一种翻译方法更为贴切,这并不是本文研究探讨的范畴,故不再赘述。论语中的此言,充分反映了当时(春秋时期)的一大现象“礼崩乐坏”。

礼乐中对于所用乐舞人数的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然而身为士阶层的季氏。在自己庭院里享用天子的六十四人的八佾乐舞,可见鲁国时对于“礼乐制度”的颠覆,即是“礼崩乐坏”的有力证明。

虽然说我们的中国音乐史书上例举了很多经史、国学典籍中的原话,但多半教学时也都只是粗略的、一带而过式地读一遍罢了,并没有将这些国学、经史原文中的内涵解释深刻、讲解透彻。故现在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对于这些国学史料的精讲。以填补因古代音乐音响资料、曲谱资料的空白与不足。让其抽象的概念、元素尽可能地用深刻的文字加以释义说明,尽呵能地使其形象化、具体化。

2.2各时期历史背景及文化政策的引入

中国音乐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状况均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进行各时期音乐讲述时,应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如我国宋代的音乐发展缘何由宫廷音乐走向市民音乐呢?首先,宋代统治者对音乐所采取的政策与前代发生了转变;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出场所瓦肆、勾栏的出现;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等等都推动了市民音乐的发展。不单单宋代音乐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有密切联系。我国音乐发展的各个极端的这一特点都表现得十分充分,所以,音乐史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各时期大的历史环境特征。进行音乐的分析。而小应该将音乐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进行讲述,而加强学生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上对音乐进行了解。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史论教学中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我国音乐教育已将音乐史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纳入体系许久。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大乐观。这虽与重专业轻素质的音乐教育大环境有关,但我们自身教学也有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现在我们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讲授法。历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严谨的讲授法很是适合,但要知道这对于年轻的大学本科学生来说。枯燥的讲授未免有些“残酷”。特别是中国音乐史自身由于记谱、音响等资料的缺失与不足。更是让这些年轻活泼的学生“拒之以千里”。所以,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选择一种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便可以改善音乐史教学中的枯燥氛围。

(1)讨论法。教师可以提前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用一周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再次上课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授先秦时期的乐器时,教师可以在先前一堂课中给出“贾湖骨笛”“曾侯乙墓乐器群”等话题,让其自己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加以讨论。例如:乐器的形制、类别、音域等实质性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归纳。这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的环节之中;

(2)比较法。可以通过中西方音乐史的比较,或者中围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不同时期的音乐比较。同一个时期不同音乐体裁、相同音乐体裁及音乐家之间的比较。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活跃的学习思维.提高其学习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音乐史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音响视频资料相结合。通过视听印象加深学生对各种音乐现象以及音乐作品的了解。

(4)应做到理论教学与所教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不应独立于艺术实践之外,应达到辅助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目的,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所教课程内容配合专业教学,集理论教学与课堂学生的实践演奏(演喁)相结合。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协凋,是当今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理应与之同行。单纯的教师讲授法已经不再适合现今教学的要求,且事倍功半。故在音乐史论教学中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法,让相对枯燥固态化的历史活起来。

音乐史论教学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每一位从事音乐史论教学的教师应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攀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好传统音乐史论课程学科建设与深化改进工作。

猜你喜欢

史论音乐史音乐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