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航海科技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2016-05-30任鹃王晓娟陈克安
任鹃 王晓娟 陈克安
摘要:本文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通过总结几年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基地的方法。对构建航海特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航海科技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81-02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这四个方面规范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定要求到2015年,实现硕士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品牌的战略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调整硕士生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职业需求、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下面从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我院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机制上的举措和措施进行论述。
一、紧密结合航海科技,制订具有实践内容和环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针对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的发展,以及为航海科技工业输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我们从课程设置、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入手,制订了具有工程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准则,以航海职业需求为目标,重专业实践,通过运用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统一的意识和能力。
1.坚持课程设置工程化、实用化的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实践性、应对性强,并能对各个学科知识进行融会和集成创新。我们根据航海科技新发展,依据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有针对性地开设新课程和组织教学。比如水声对抗、水声通讯、水下目标识别、水下导航与定位都是在海洋声学理论基础上开设的应用型课程。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设了《水下声信息获取方法》、《水下噪声测量技术》系列讲座,由研究所专家担任主讲。针对环境工程领域,开设了《声与振动测试技术》,主要讲授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基本测试技术,包括声强、声压、吸声系数及其他声学参数的测试方法与工程应用,由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有关专家主讲。《噪声控制工程实例》,主要结合工程案例,讲授吸声、隔声、减振、消声等工程技术,由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和深圳中雅机电有限公司有关专家主讲。针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增加了《水下航行器导航系统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水中兵器测试与试验技术》。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开设了《DSP应用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借助已有的水声试验室尽量安排实验性、参与性强的单元,学习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更多的方法指导。注重学科交叉和渗透,例如将目前一些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强化“问题”意识。比如针对“马航失联”事件水下搜索问题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需求、现实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由校内指导教师(第一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和初步科研能力训练,在总的课程学分要求与学术型硕士一样的基础上,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导师既要指导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具有前瞻性思维,如何开展科研。学院建立了航海特色实践基地,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根据专业特点都有了自己的第二指导教师,教师在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给予指导。学生在两年半的学习中,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校内导师定期与第二导师沟通,共同做好专业教学、研发指导等工作。
3.做好工程实践环节落实工作。学院在校外建立了三个专业学位工程实践基地,均是航海科技的行业内大型企业,并且从注重师资、实习准备、实习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双方扎实落实实习内容,全面认真做好学生的工程实践。根据学生培养方向的要求,实践基地结合生产实际编制一套专业实践教材,在培训期间阶段性地集中授课,向学生传授工程设计及生产过程所必须的专门知识及行业企业设计生产标准和规范,学生参与产品研制、工艺设计、产品调试等工程技术工作,通过专业工程师教学、实践操作、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1.改进研究生学习方式,提高科研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学年中忙着应付功课,也很少参加科研活动,到毕业的最后一年又为了拿到学位写论文、答辩,真正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自主学习时间比学术型研究生相对较多,因此,导师结合科研为学生订立学习任务目标,并结合科研工作有效地学习知识。
2.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把握学术界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学院积极创造研究生参加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并给予经费支持,使研究生在交流中关注了学术动态及学术前沿。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需融合多学科知识,从高和新的角度研究学术问题,学院经常性地组织各个学科的前沿性讲座,一系列学术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学院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拓展,整合学院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资源,成立融课程教学实验和学生科技发明、竞赛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多功能实验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学院从2009年开始每年组织“航海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新概念海洋航行器”设计大赛活动,并推广为校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12年学院作为东道主创办了第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計与制作大赛”,2014年研究生工程实践基地被评为陕西省师范站。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目的,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奖助体系,构建完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立之初,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这一新的学位类型不了解,报考人员严重不足。为了使专业学位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一视同仁,全部实施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制度,享受相同待遇的奖助金、奖学金,这一政策消除了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这一新生事物的误解,从正面引导考生报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质量的逐步提高。
学院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至今已有七届共100多名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45.6%的毕业生选择去高科技公司就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工作;28.1%的毕业生到行业内研究所从事技术研发工作,15.8%的毕业生到大中型国企工作,还有学生选择到部队或高校读博深造。毕业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
1.存在问题。双导师的实际效果未体現出来。虽然有企业导师,但仅仅是在实践基地指导,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研究上存在行业竞争问题及相关保密问题,使得企业导师难以贯穿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另外,企业导师只是兼职,在职位晋升、待遇、考核中和企业关系不大,所以也难以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增加也对双导师制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怎样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建议国家要从法规和政策上倾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从经费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资助,以提高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有助于双导师制的实施。
2.今后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质量标准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要形成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模式,从专业设置对应就业领域前景和趋势来看,首先要认真调研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不断修正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次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就要搞好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工程实践等各个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管理体制。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及相关专业领域及行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
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这是我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任欣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55-60.
[2]袁广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