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2016-05-30刘洋

求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发展

刘洋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以及随后作出的关于中国梦的多方面讲话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正如我国学者辛向阳所说,中国梦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群众史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话语。

中国梦不是虚幻、抽象、凭空臆造的口号,而是源自历史,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救亡图存和实现自强的奋斗历程和发展史。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才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历史性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保持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源于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也已被几代中国人民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给我们增强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自觉和自信。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梦,也正因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利益,同时建立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并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明确了切实可循的方向。正是中国梦所具有的这种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构成了其终将实现的必然性。

中国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深刻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之中;同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是彼此联系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在其纷繁复杂的、有时看似是纯粹偶然的现象下隐藏着的却是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人类历史作为整体有本身的发展规律,具体到各个发展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或者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以及在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都有各自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也表现在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上。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上,在这种既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成果。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和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在提出中国梦时谈到:“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中国梦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观,其根本性质是中国人民的梦,以是否为了人民为价值尺度。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对民主、民生的高度关注和强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谈到中国梦的实现时,习近平同志又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人民,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实现,每个中国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梦想成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了,个人梦想的实现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和人民群众关系的表述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唯物史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明确了价值取向——只有坚持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国梦不仅要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要让人民幸福,让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偏离了这一方向,中国梦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唯物史观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实现发展的目标,需要依靠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应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汇聚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化解发展中的矛盾,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离开人民群众,再好的梦想,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的根本决定作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我们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处理国内事务时明确方向、找准着力点至关重要。谋发展尤其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其意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习近平同志对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充分阐述,是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历史经验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的要求和部署,使我们明确了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原则和思路。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就是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在社会发展中起根本的决定性作用。以此为出发点分析解释全部人类社会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恩格斯在晚年也多次强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最本源、最有决定性的。他将经济关系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规定为“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恩格斯这一重要的科学论断表明,在经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的历史舞台上,经济是贯穿于全部历史进程的主线。只有把握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才能正确解释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抓住经济这条红线,才能正确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2弘扬中国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激荡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力量。而改革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习近平同志还讲:“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充满风险和挑战,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作支撑就很容易动摇甚至退缩。而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坚定的信念信仰、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必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办大事。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很重视对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去粗取精,剔除其糟粕,学习并掌握其思想精华,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益处。

精神、理想、信念和传统文化,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全面揭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不仅坚持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肯定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的这部分论述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在理论创立早期,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与唯心主义论战而较多地关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着墨不多,但恩格斯在晚年弥补了这一不足,在强调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上层建筑诸因素的重要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各领域在经济基础起“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恩格斯指出,经济关系的作用“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而对继承传统文化的突出强调也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继承性。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成果都是以先前各代人提供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的,并经历人们的世代相继而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代人的认识都不是从头开始的,而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前代人的认识水平上继续前进的。

3实干兴邦——实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亲身践行,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真正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谈到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旨在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体力行、共同努力。“实干”既指党员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官为民,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指广大人民群众要以劳动为荣,崇尚劳动,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美好梦想;既指国家要紧密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也指个人要有学习热情,勇于探索未知,渴求获得新知,在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社会氛围中不断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只有“实干”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实干”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富强,只有“实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共产主义者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解决理论的对立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有可能;在《神圣家族》中也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提醒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时应注意所研究的问题、理论与社会现实和客观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指出,人改造自身、改造环境的活动都是实践,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也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最后马克思得出他关于实践的著名论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创立距今已经将近二百年了。它不仅对当时的德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闪烁的思想光辉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成为中国梦伟大论断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以朴实真诚的话语总结历史,联系现实,指向未来,凝聚和鼓舞人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