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爱相随
2016-05-30汤小亚
汤小亚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幻奇巧,云幻、烟萦、浪涌,写实、抽象、意会,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简雅,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娴丽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神态多变,气象万千。
1 “西施对壶”创作理念
紫砂壶之美,除了功能、造型、材质、工艺、品味等五美,在我看来,还有寓情寓意之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作为文化载体的紫砂创作也不例外。寄情的作用是能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创作一把寄托作者感情的紫砂壶,达到间接抒情、含蓄表达的效果,是创作这组“西施对壶”(见图1)的缘由。
作为女性,多年的紫砂创作中,对小巧玲珑的“倒把西施壶”情有独钟。“倒把西施壶”原名叫“文旦壶”, “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型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像丰满的乳房,壶纽像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我爱它的小巧精致,爱它的珠圆玉润,爱它的手可盈握,在反复研究、比较各个时代的“倒把西施壶”后,开始创作这组“西施对壶”。
2 “西施对壶”创作过程
所谓对壶,就是两把壶。在我看来,相濡以沫爱相随是成双成对的另外一种表达。“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举这一例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借平静淡定的口吻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老年夫妻之间的爱情。首先创作的是寓意男性、容量为180毫升的“西施壶”:线条光滑细腻、无一棱角,正是传统男性圆融性格的象征。肚腹宽鼓饱满,体现出传统男性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美德。整把壶沉稳内敛、张弛有度、进退有节,无一锋芒却又神韵突兀,恰是男性外刚内柔、德容兼备的典型个性象征。接下来创作的是寓意女性、容量为150毫升“西施壶”:表面光滑细腻如肤,线条流畅如行云,壶嘴短浅如美人之樱桃,壶把纤细圆融,便是美人柔软纤瘦之腰肢。“画屏金鹧鸪”的繁华精致,诞生的是妖娆美艳的世俗美,“西施壶”的这种简约淳朴,显示的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蕴美,表达着女性的柔美温婉、贤惠舒达。在泥料的选择上,经过精心比较选择了原矿小红泥,寓意着充满感恩的两颗红心。源于对泥性的娴熟把握,对细节的精心处理,成型后的这组“西施对壶”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敦厚的壶嘴似含情脉脉的眼睛,壶把像永远倾听彼此的耳朵。对壶如相濡以沫的一对爱人,相互依偎、相互依赖、不离不弃。原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相随是最美丽的誓言。这组对壶虽然简约,却不简单。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有言:“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由此可见,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3 “西施对壶”创作感想
紫砂壶的造型、泥色、铭刻等蕴含着民族、时代、文化、生活、礼仪、意趣的精髓,体现着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的层次。自古人们赞美紫砂壶——“壶中天地大”,是因为一把方寸小壶,常常因其寄托了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倾向而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儒家的中庸和谐、佛家的心无所住、道家的崇尚自然,常常都被紫砂创作者信手拈来,铸进掌中的一把小壶中。这组“西施对壶”所包含的圆融、中和之美,便是将天、地、人、自然之气以一种灵慧智性的方式融为一体,传达出古老中国“天人合一”的圆融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