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紫砂壶型
2016-05-30潘龙
潘龙
诞生于陶都宜兴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具有聚天地精华、承古今智慧的显著特征,紫砂艺苑发展至今已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且新老传承、经久不衰,尤其在当代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愈发强盛而冠绝于世。经过历代壶艺人的努力创造,紫砂壶技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紫砂壶型也愈加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得益于紫砂壶艺承前启后的优势,许多经典传统壶型得以广泛认可和有效保护,时至今日,传统壶型已成为物质文化的瑰宝,延续发展,历久弥新,是很多壶艺人钟爱的创作素材。
“松桩壶”是紫砂传统壶型中的经典代表之一,这种壶型仿照自然界中的松桩成器,是十分典型的仿生壶,壶艺人在制作这一壶型时,必须仔细观摩松桩的自然形态,将其转化成壶艺形式,同时配以松枝、松针等元素,使作品在视觉表现上完整而生动,并且深刻体悟紫砂壶所要表达的精、气、神,使作品无论主体还是细节均显得古拙苍劲、坚韧有力、富于气质,能够给人以形而上的精神共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就是一位擅长制作树桩壶的花货大家,其作品深受藏家追捧,也通常称为年轻艺人学习模仿的范本。她的花货作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得自然灵性,彰显出成熟艺人炉火纯青的技艺功力,本文便以她的一把“松桩壶”(见图1)为例,浅要谈一谈这一壶型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情怀。
1 概述汪寅仙制“松桩壶”的特征
这把“松桩壶”将松桩斑驳而不失苍劲的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转化到了壶上,而作为一件艺术品,它又去粗求精,选择性地放大松树皮的结痂和裂纹,从而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松桩效果,具有十分鲜明的自然风韵。整壶由松桩、松树枝和松针组合而成,以松桩为主要元素,构成壶身主体特征,平盖与壶口保持在同一平面,并与平底上下对应,犹如松桩的两个横截面,壶身上树皮刻画嶙峋有致,结痂、皱褶、裂纹和突起均处理得十分仔细,错落的树皮上虽然纹路各不相同,却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美感,刻画出松桩最原始的形态,返璞归真而又不失艺术提炼。壶嘴、壶把与壶钮均设计成松树枝的形态,虬枝曲而不折,尽显生命之力,长直流、圈把、桥钮在保持了松枝美感的同时,亦不失实用功能,两全其美。壶身与盖面上装饰几簇暗红色松针,点缀其间,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如果说,松桩构成的主壶是营造一种立体的触感和视觉效果,那么松树枝和松针则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元素和点睛之笔,增添了整把壶的完整感。
2 略析壶艺人善制“松桩壶”的缘由
纵观历代壶艺作品,不难发现壶艺人善制也十分喜爱以松桩为题材的“松桩壶”,略析缘由,大致有三。首先,紫砂壶的创作本身就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松桩源于自然,是常见的景物之一,壶艺人取材方便,能够置身自然仔细观察,感悟共鸣,这是创作的基础保障。同时,松桩、松树枝、松针等形态优雅美观、古朴清丽,或苍劲、或蟠曲,散发着艺术灵气,符合壶艺人的审美情趣,具有挖掘再进行壶艺塑造的潜力。再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有着十分丰富的寓意,它不畏严寒酷暑,象征坚强不屈的精神,它四季常青,生命力强劲,也有着青春常在、长寿的象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松高洁、坚贞,在古代被称为“四君子”之一,有着中国文人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境界,它的美好寓意也激发了壶艺人对此进行抒发和表达的愿望。壶艺人热衷于创作松桩题材的紫砂壶,而文化情结的渗透更使“松桩壶”系列作品成为高雅品位的载体。
3 花器典范“松桩壶”的传承使命
花器是紫砂壶传统造型的重要类别之一,它以模仿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为原型,并加以艺术抽象而制作成紫砂壶。“松桩壶”作为花器造型的典范,它将自然之形、艺术之神和人文之态巧妙地融于一器,表现出了传统紫砂壶沉稳凝练、内涵丰沛的气象,是深受历代壶艺人喜爱的壶艺精华。作为一种传统壶型,它更是数百年来宜兴紫砂成果的缩影,也是壶艺人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它具有创作的价值,更具有被继续挖掘的潜力。作为当代制壶艺人,我们应该注重对包括“松桩壶”在内的传统壶型的继承和发扬,遵循壶艺发展的宗旨,担负起传承经典的使命,不断地向世人呈现出它们独一无二的紫砂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