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平面法的同步Buck变换器动态分析
2016-05-30周小林
周小林
摘要:相平面法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系统的动态过程及性能,现有的Buck变换器分析过程大部分基于微分方程,分析过程欠直观。文章利用相平面法对Buck变换器进行分析,选取电流和电压作为相平面坐标,分析其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过程。该方法计算简单、概念清晰,可以直观地反映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Buck变换器;非线性系统;相平面法;微分过程;相平面坐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13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06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0.030
1 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电源,开关电源具有转换效率高、输入电压范围大、输出电压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电力系统等领域。开关电源的拓扑形式多种多样,其中Buck变换器是最为简单且具代表的一种,已应用于光伏并网、LED和电池充电等领域。虽然Buck变换器应用广泛,但其分析过程大部分是基于微分方程的,分析过程欠直观,难于工程应用。
相平面法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相平面图直观清晰地反映系统的动态过程及性能,其计算简单、概念清晰,非常适合于工程应用。
本文利用相平面法对同步Buck变换器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选取具体的物理量为相平面坐标轴,通过相平面得到Buck变换器中变量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
2 同步Buck变换器模型
Buck变换器的原理图如下:
当开关S1、S2处于不同状态时,该电路有不同的动态特性,该系统属于切换系统,其数学模型如下:
当S1闭合、S2断开时,Buck变换器的状态空间模型
如下:
当S1断开、S2闭合时,Buck变换器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式(1)、式(2)中:L表示电感感量;C表示输出电容容量;R表示负载电阻阻值;iL表示电感电流;vi表示输入电压;vo表示输出电压。
当电路正常工作时,以上两种状态不停切换,其整体呈现出来的动态特性就是以上两种特性的叠加。
3 Buck变换器的相平面模型及其动态分析
若对同步Buck变换器直接套用传统的相平面法,则获得输出电压及其导数构成的相平面,与实际物理量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为了获得物理意义明确的相平面图,这里选择实际物理量作为相平面坐标,使相平面更加直观清晰。对上述的同步Buck模型,选取vo为横坐标、iL为纵坐标,则相平面中的曲线斜率如下:
当S1闭合、S2断开时,相平面中的斜率为:
当S1断开、S2闭合时,相平面中的斜率为:
根据以上式(3)和式(4),对vi=12V、L=5uH、C=22uF,R=1Ω的同步Buck变换器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相平面曲线:
当S1闭合、S2断开时,vo和iL会沿着图2中“o-”的方向顺时针变化,其运动轨迹如图3实线所示;当S1断开、S2闭合时,vo和iL会沿着图2中“*-”的方向顺时针变化,其运动轨迹如图3虚线所示。
对同步Buck变换器:
式中:Δvo代表上述两点间的vo的差;代表两点间的平均电压;两点间的平均电流。
对vi=12V、L=5uH、C=22uF、R=1Ω,频率为500kHz,占空比为50%的同步Buck变换器,若采取恒定占空比启机,根据式(7)及图3,得出其变化曲线如下:
图4反映了同步Buck变换器启动的过程。由于占空比为50%,因此输出电压稳定值为6V。vo从0V变化到8V,然后下降到6V,iL从0A上升到14A,然后回落到6A。
根据以上相平面图,可以直观地分析出vo和iL的变化过程,确定vo和iL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为方案设计和元器件选择提供依据。
4 结语
本文利用相平面法对Buck变换器进行分析,选取电流和电压作为相平面坐标,分析其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过程,计算简单、概念清晰,可以直观地反映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过程。除了Buck变换器外,该方法还可以推广到boost、Buck-boost等二阶变换器。
参考文献
[1] 嵇保健,洪峰,赵剑锋.一种不隔离三电平双Buck光伏并网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12).
[2] 阎铁生,许建平,曹太强,等.基于二次型BuckPFC变换器的无频闪无变压器LED驱动电源[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12).
[3] M.G.Kim.Proportional-Integral Compensator Design of Duty-Cycle-Controlled Buck LED Driv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5,30(7).
[4] Ying-Chun Chuang.High-Efficiency ZCS Buck Converter for Rechargeable Batter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0,57(7).
[5] L.Shi,B.P.Baddipadiga,M.Ferdowsi,M.L.Crow.Improv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a Flying-Capacitor Three-Level Buck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3,28(5).
[6]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 K.Sun,S.T.Lee,P.Zhang.An Adaptive Power System Equivalent for Real-Time Estimation of Stability Margin Using Phase-Plane Trajector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1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