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课程体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6-05-30宋梅
宋梅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给他们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而且对于他们掌握计算机技能也是必过的一道门,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有能大的帮助,还可以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采用的“1+X”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加灵活的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用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受益对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不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课程,也适合于本科其他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1+X”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6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人们在信息化急剧加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个人的信息能力成为衡量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于2009年再次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其中明确作出了许多改革指导,将整个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总体知识框架结构确立为“4领域X3层次”,并建立构建“1+X”的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基本要求》对发展和规范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最权威、详尽的文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给他们普及计算机文化知识,而且对于他们掌握计算机技能也是必过的一道门,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文化素养,并且使他们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对加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添砖加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它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虑,能够被动或主动地去接触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计算机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提高是有帮助的,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方法,拓宽思维,能够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二、“1+X”课程体系
针对湖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为科院)各个专业的特点,制定的“1+X”(以下称为万能体系)课程体系,其中,“1”代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除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个专业之外其他十一个教学学院的学生大一第一学期的必修课程,它将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作为基础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X”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Ⅱ”,作为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性质,选修适合自己专业的课程内容,比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
三、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建有12个教学学院,40个普通本科专业,所以对于不同专业的新生来说,首先,随着生源地的差异,有些是在职业高中上来的,有些是普通高中上来的,这样的大背景就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大背景,采取一刀切思路的话,很难践行以学生为第一受益人的教学目标。由于他们这种参差不齐的起点,给组织教学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如果实施一刀切统一授课的话,之后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吃不饱”,有些人“吃不了”。“吃不了”的这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负面心理,比如畏惧、厌学等,而“吃不饱”的那一部分学生,就会抱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重复高中时候的内容,他们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会觉得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他们发现从中没学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对于任课老师也会处于两难的境地:想深入不敢深入,怕没一点基础的听不懂;但也不能太过浅显。想做到两者兼得,却顾此失彼,劳心劳力还不受学生待见,最后落得身心俱疲的下场。
再者,科院目前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原来的模式就是文理科一刀切,文科不管什么专业第二学期都学数据库应用技术,这对于音体美的学生来说是个很艰巨的工程,而理科也是不分专业都学C语言程序设计。虽然对于计算机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且还不分领域,但是,不同领域的用人单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在各个学校都此起彼伏,如何将计算机这门技术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它们更有效地在各专业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主要的关注点。
四、“1+X”课程体系的具体应用布局
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决定运用已经很成熟的“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实行“先分类,后分层”的分类分层思路。整体分类是根据科院不同教学学院不同专业,以及各个专业自己本身的特点和需求,将要改革的课程整体分成3大类,即理工科类、音体美类和中文管理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并结合科院各教学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制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分类方向的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合适的教材。分层是在每一类别中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定义为公共基础教学层次,也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参与的层次,按统一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与应用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作为基础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整体素质,这部分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
第二层为各取所需层次,是有较高教学要求的层次,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在完成公共基础层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为了进一步扩展知识面,同时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准备了可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欲望的相应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Photoshop、3dmax等。要求各类别在这一层次上确定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文科类以办公软件、多媒体数据处理为重点;经管类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为重点;理工科类以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为重点,辅以软件基础;艺术体育类以Photoshop、3dmax等多媒体软件应用为重点。
第三层次为特赦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可以有免修的机会,科院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种通识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类似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式),是按照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出题,考试合格者,或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并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五、“1+X”课程体系的效果
能更充分地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意义所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能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更好地发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都能有所进步。
六、结束语
采用的“1+X”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加灵活地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作用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体现。来自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要研究的问题的分析来源于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受益对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不仅适用于所研究的课程,也适合于本科其他相似专业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炜,曾婧.1+X课程设置方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3,(6):12-15.
[4]冯月华.基于“1+X”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4,(4):2-7.
[5]王玉存,杨红香.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问题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