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小如的京剧老唱片收藏

2016-05-30沈鸿鑫

上海戏剧 2016年2期
关键词:百代谭鑫培唱片

沈鸿鑫

最近,北大教授、著名京剧研究学者吴小如先生(1922-2014)毕生收藏的975张京剧老唱片入藏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毕生收藏 劫后“余声”

吴小如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研究专家。他幼年居住在哈尔滨时,就接触京剧唱片。乃父供职于中东铁路局,该铁路局有一京剧票房,拥有春阳友会的成员,水平很高,吴小如从小受到熏陶。1932年,吴小如随父母迁居北京,后至天津。上个世纪40年代,吴小如开始发表评论和研究京剧的文章,并经常票戏,亲自粉墨登场。他曾师从京剧名家贯大元学老生戏14出,与叶盛兰、李少春、王金璐等名家切磋艺术。1961年中国唱片社邀韩慎先灌录《李陵碑》《鱼藏剑》《桑园寄子》三出戏,吴小如配演了杨六郎、姬光和娃娃生。吴小如研究京剧造诣很深,文风朴实,治学严谨,有《台下人语》《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戏曲论文集》等著作行世,他爱戏如痴,尤喜收藏京剧唱片,曾经说过:“我从上小学即爱收藏京剧唱片。”自己还灌制出版过《吴小如京剧唱腔选》的唱片,其中有他的开蒙戏及流派戏,还有鲜见于舞台的冷门戏,如《战蒲关》《镇潭州》《蟠桃会》等。其收藏名家唱片更多,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甄别,藏品有近千张之巨。

吴小如先生于2014年不幸辞世,生前他曾提出:必须完整地保护好这批唱片,同时也希望保存的单位能够开发利用这批老唱片。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得悉这个消息后,即与在上海工作的吴小如先生的公子吴煜先生联系,一方面请有关专家鉴定,最后与吴煜先生协商成功,这批京剧老唱片悉数入藏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

这批京剧老唱片总共975张。由于吴小如先生精心保存,虽然已有数十年乃至百年历史,依然保存完好。除了有些唱片封套的纸质已经脆化外,唱片本身未遭损坏。据吴煜说:“‘文革抄家时,抄走了许多书籍,但唱片太重,红卫兵搬不动,所以就给贴上了封条,一直贴到‘文革结束。这几张封条倒让这批唱片保留到了现在。”

千张唱片 菊坛大成

吴小如先生这批975张京剧唱片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吴小如先生是名家,是学者,他以研究学者和京剧内行的眼光和鉴赏力收藏的唱片,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这批唱片数量很大,有975张之多,且有一定的系统性,它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自20世纪初以来上海百代、胜利、高亭、歌林等多家唱片公司各个时期出版的京剧唱片。这些唱片包括150位京剧名家的410出戏目,涵盖了京剧的几个发展时期的多个行当,南北多种流派的名家所演的经典剧目,包括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周信芳、杨小楼等名家的经典唱片。这些唱片鲜明地画出了京剧各个发展时期的脉络轨迹,展现出京剧各个发展时期的舞台风貌。这是一部生动的京剧史教材。

这批唱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有许多为珍贵的文物。其中最早的是清末年间高亭(利喊)、蓓开、胜利等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不少为绝版唱片。比如有1张片号105135-105932的唱片,是1907年德商高亭(利喊)公司发行的。这家公司录制京剧唱片一般均为名家真声,没有冒名顶替者,所以发行量极少。这张唱片所录乃著名须生王凤卿的《捉放曹》。王凤卿乃王瑶卿之弟,1913年首次带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的就是他。王凤卿录制的唱片极少,所以这张可算稀有的珍品了。这张唱片,吴小如得来也不容易,在《吴小如戏曲随笔续集》中有所记述,这张唱片是他的一位朋友所赠,后又经历了一番波折才得以保存下来。再如有1张编号为909的唱片,此乃百代公司发行的12英寸的唱片,在清末民初属于时尚品,标志着唱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也可算是古董级的唱片。还有1张1909年由蓓开公司发行的片号为20955-56的许处唱《选元戎》《上天台》的唱片,存世量极少,也是稀世之物。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藏品中的23张半谭鑫培的唱片。谭鑫培在京剧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在京剧前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基础上,把京剧的表演和演唱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立了以个人风格为标志的谭派艺术,成为一代宗师。谭派影响极大,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后来的不少老生流派都出自谭门,故有“伶界大王”之称。据史料记载,谭鑫培生前就在百代公司灌制过7张半唱片,实际上是15面,包括9个剧目。分两次录制。第一次约在1907年,录制了1张半:《洪羊洞》(1面,片号32542),《卖马》(2面,片号33543,33544),由李奎林司鼓,梅雨田操琴。据罗亮生先生说,当年谭鑫培还不知灌唱片可以索要酬金,当作是人家替他照相一样的好玩,第一次让老谭灌录《洪洋洞》《卖马》,百代公司只送给老谭价值50两银子的两只“大土”(鸦片)作为片酬,谭鑫培还以为礼物太重了呢。第二次约在1912年,录制了6张,包括:《战太平》(1面,片号33147),《庆顶珠》(1面,片号33148),《托兆碰碑》(2面,片号33149〔1〕、〔2〕),《捉放曹》(2面,片号33150〔1〕、〔2〕),《桑园寄子》(2面,片号33151〔1〕、〔2〕),《乌盆记》(2面,片号33152〔1〕、〔2〕),《四郎探母》(2面,片号33153〔1〕、〔2〕)。由何斌奎司鼓,谭嘉瑞操琴。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大师遗韵,菊坛经典”的著名的7张半唱片。

除了百代灌制的7张半是真的外,还出现了不少冒名顶替谭鑫培的假唱片,分别由维克多、胜利、中华等唱片厂出品。梅兰芳先生曾多次呼吁,不要“真假相杂,鱼目混珠”。1958年梅先生专门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指出:谭鑫培先生传世唱片只有百代公司发行的《洪羊洞》《卖马》等15面是本人所唱,其他均属伪托。

在这次收藏的吴小如先生的唱片中,谭鑫培的唱片有23张半。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有12张半,其中1张《卖马》片号不对,其他片号都能对上。并且注明司鼓和操琴者的姓名。其中有重复的,但上述的7张半,9个剧目的经典唱片,已悉数囊括,无一遗漏。

第二部分,由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谭鑫培唱片,计6张半,其中有2张《四郎探母》、1张《卖马》,片号不对,有5张片号都对,应该是真的。它们是《洪羊洞》(1面)、《捉放曹》(2面)、《桑园寄子》(2面)、《乌盆记》(2面)、《四郎探母》(2面)。

第三部分,是解放后由中国唱片社复制发行的,共4张半:《洪羊洞》(1面)、《桑园寄子》(2面)、《战太平》(1面)、《庆顶珠》(1面)及《卖马》2张(各2面)。其中《卖马》是重复的,实际上是3张半。每张都注明“根据百代唱片翻制字样,并注明司鼓、操琴的名单。据了解,解放后中国唱片社就翻制过这3张半谭鑫培唱片,藏品中也全部包括了。这些也是真品。

综上所述,这次入藏的谭鑫培的唱片,囊括了1907年、1912年两次录制的谭鑫培的全部唱片7张半,9个剧目,全部是真品。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除了谭鑫培的珍贵唱片外,这批藏品中还拥有其他名角的珍贵唱片。如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的唱片184张,杨宝森、奚啸伯的唱片41张,四大名旦梅、程、荀、尚的唱片247张。还有姜妙香、裘桂仙、侯喜瑞、郝寿臣、金少山、王少楼的唱片;还有南派名角王鸿寿的唱片《扫松下书》和汪笑侬的《马嵬坡》《刀劈三关》《御碑亭》等多张唱片。可以说是集了京剧名家唱片之大成。

入藏上海 意义重大

对于这批珍贵唱片的收藏工作,上海市文广局以及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非常重视。艺档馆夏萍馆长、张华丽副馆长告诉我,为了安全地将这批老唱片运回上海,制定了多套运输方案,最后与中外运公司达成合作。在运输包装上采用先装袋,配合防震材料隔离将唱片立放于纸箱中,纸箱内底部及四周侧立面均用PE板衬垫缓冲减震层,并完成最后的唱片装车工作,再将纸箱装入定制的外包装木箱,木箱内底、四周及盖均衬垫PE板缓冲减震层,最后用绳索固定木箱。艺档馆专门派了两位同志全程参与包装、运输,经历了2 6个小时的车程后,这批京剧老唱片完好无损地运抵了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

根据“非遗”保护的任务,以及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精神,应该加大对戏曲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的力度。所以这次一批珍贵的老唱片入藏上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京剧作为世界级的“非遗”项目,它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它的技艺唱、念、做、打,“戏以曲传”,其中唱最重要,历代不少著名的唱段至今还在流传,所以音响资料十分重要。吴小如这批珍贵唱片入藏上海,对京剧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对今天京剧的创作、演出、研究、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研究京剧唱腔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京剧创作、演出的重要借鉴,是京剧教学的模范教材。现在我们学大师的流派唱腔,往往经过了中间多次的传递,与原本的面貌相差甚多,有的甚至是取貌遗神。这些唱片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流派创始人的艺术风貌,可以窥见大师艺术原来的本真和精髓。对这批珍贵的唱片,一是要保存好,我建议重要的部分要用数字化的现代技术使之长期保存;二是要对这批唱片进行梳理,并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三是要开发利用好,要让这些珍贵唱片为当前的创作、演出、研究、教学以及观众的欣赏服务。保护单位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片欣赏会、研讨会、讲解会等等,让大师走进今天我们的艺术活动,走进市民的生活。

猜你喜欢

百代谭鑫培唱片
谭鑫培的“妙招”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谭鑫培的“妙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坏唱片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寻找树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