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一出戏等于了解一个人

2016-05-30朱木乔

上海戏剧 2016年2期
关键词:邓世昌甲午海战沪剧

朱木乔

新编沪剧《邓世昌》以甲午海战为背景,演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作为沪剧一部难得的宏大壮美的史诗戏,青年演员朱俭饰演了主角邓世昌,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而又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很庆幸,这一次了解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人,他叫邓世昌。”朱俭这样说道。

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邓大人”

上海沪剧院曾在上世纪60年代排过一部《甲午海战》,但是这次的《邓世昌》完全是另起炉灶,新写新编。剧本策划了三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作为上海沪剧院的优秀演员,《邓世昌》就是为朱俭量身定制的作品,院长茅善玉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朱俭的代表作。尽管有电影银幕上熠熠生辉的李默然版的《甲午风云》和沪剧《甲午海战》在先,但朱俭对《邓世昌》并没有很大的压力,他说:“我的沪剧演艺生涯已经二十多年,一直想演一个男人戏,接到剧本感到非常兴奋,完全没有感到紧张。有人觉得从外形上说,我并不是很适合邓世昌,演员没有适合不适合,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体系和路数,但不管是怎样的路数,他演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物。我并不想从外形上达到‘像,我要做的是精神的神似;我会去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把演戏当课题来做,演一出戏等于了解一个人。”

但是创作的过程依然艰苦,为了演好这部戏,朱俭付出了相比以往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回想创作过程,朱俭确实有很多的感慨,他说:“我小时候看过李默然先生主演的《甲午风云》,他的邓世昌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观众脑海里,我在排练过程中也回顾了李默然老师的表演,并向曾经在沪剧《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扮演者张清老师学习了很多。另外,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了解这个人物、接近这个人物。到2016年,我收集和翻阅了大概三十六本关于甲午海战的书和资料。我很庆幸有那么长的准备期,可以去了解北洋水师,了解致远舰,了解邓世昌,了解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

当问及朱俭怎样让自己向邓世昌靠拢时,他说他的方法是“不当英雄”:“很多人一看到‘邓世昌,就觉得他是个英雄;但是我认为,邓大人要求撞沉吉野是他的决定,我们后辈知道了他的壮举,所以称他为英雄。但是他在做这件事情的瞬间,没把自己当英雄。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包括陈薪伊导演、蒋东敏编剧和茅善玉院长,达成了一个统一的人物构想:邓世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人,他有爱情、亲情、友情,更有家国情怀。正是因为他的情感,他才愿意付出他的生命。这次演出就有很多观众问我舞台上的我到底在想什么,我说我也没有多想,只是要把邓世昌的心路历程尽可能表现得使人信服,能够在撞沉吉野那一刻达成高潮,要让观众相信邓世昌是从一个意气奋发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为国献身的英雄,而不是直接告诉观众,我是一个英雄。”

沪剧的念白大都是平常说话的口气,在《邓世昌》中,为了达到足够的气势,也为了体现邓世昌的性格,朱俭整个处于一种“嘶吼”状态,光是邓世昌向李鸿章讨军饷的一出戏就排了三天。“我在上场门和下场门每天都放两大杯消炎冲剂;排练厅里则堆放着喉宝、西瓜霜含片、响声丸……哪怕是下台十几秒钟,单位里都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员为我端药送水;吃这些药不仅是为了当天的演出,更是为了明天、后天,为了每一天花钱买票来看戏的观众。”排练中,只要感觉没有达到规定情绪就得重来,一遍又一遍的重来使得朱俭的嗓子在2014年7月开排到12月份首演之前一直是哑的。茅善玉院长和陈薪伊导演建议朱俭在排练中不一定要那么“歇斯底里”,可以适当“减负”;但朱俭坚持着:“可能外表的戏到了,但是我自知内心的戏还是没到。我希望自己体内的一切都能属于邓大人,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符合邓大人。”

在排练过程中,他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为此他特地塑造了一尊邓世昌的像,这尊像就放在舞台的台口。“不论身处逸夫舞台还是北京梅兰芳大戏院,每次演出前,我都会早早地候场,站在最高处,双手合十对天,心中默念‘朱俭在此拜见一百二十年前海底之魂邓大人,天上之灵邓公,来表达对邓世昌的尊重和敬意。” 朱俭如是说。

为沪剧长廊带来一抹阳刚

沪剧一直以情感戏见长,在大家印象中,沪剧一直是花前月下、西装旗袍、情意绵绵的。就题材来说,《邓世昌》可以说不那么“沪剧”,但是朱俭认为,沪剧一直以题材和内容的开拓创新而走在戏曲的前列:“沪剧的前辈们培养了一代代忠实观众。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做到引领新老观众进剧场看戏。但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就好比同样蒸一条鱼,四川人会嫌这条鱼不够辣,上海人则会觉得不够鲜。《邓世昌》不一定能适合每一个沪剧观众的胃口。当然,我们的剧本也在不停地打磨,吸收专家的意见更听取观众的意见,即使不能面面俱到,我们也希望能综合那些值得学习的看法,让更多观众喜欢。”

同时,朱俭也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文化,包括节奏和欣赏习惯;沪剧也是从滩簧发展到申曲,再从申曲演变成现在的沪剧。国家都在发展,戏曲也应跟随着发展。沪剧不像其他的一些剧种,以传承为多;沪剧一直在发展着。因为沪剧不仅有传统戏曲的虚拟化手段,更有话剧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他说:“你说我们台上没有程式化,但是它还真有,譬如过门表现内心反应,这是沪剧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宝贵的表演方法;你说台上全是程式化的‘叭哒仓吧,它也不是,因为沪剧比较特殊,不像其他剧种那样每出戏都有约定俗成的相应流派和程式来演绎。对于沪剧来说,它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戏曲,它很年轻,而且海纳百川,会接受新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局限于自己的流派和程式。”

沪剧一般以塑造女性角色见长,无论是《星星之火》中的杨桂英、小珍子,还是《罗汉钱》中的小飞娥,或是《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都体现出沪剧委婉动听的唱腔和女性角色塑造的优势。在朱俭看来,《邓世昌》无疑是为沪剧创造了一个新的男性形象,增添了一抹阳刚色彩。朱俭说:“《邓世昌》里只有一位女性,剩下的全是男性,它集中展示了上海沪剧院几乎所有主要的男演员,这说明了沪剧的唱腔不仅适合塑造女性,同样也适合男性,因为沪剧是融戏曲、舞蹈、话剧等于一体的,戏开头的旗操包括整出戏的形体,都是我们从舞蹈那里学习来的,因此沪剧唱腔的柔婉可以用其他方面的阳刚来补充,这出戏本身对以后男性角色的塑造也是有帮助的。”

最后,当问及《邓世昌》演出的现实意义时,朱俭简单而又认真地回答“我们要唤起中国人的一颗爱国心,邓世昌连生命都肯舍去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后方的将士和百姓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一种正能量。舞台剧就是一个窗口,《邓世昌》想要传递的,就是爱国心和满满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邓世昌甲午海战沪剧
邓世昌的『红绿灯』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邓世昌的悲壮里带着些让我说不出的齿冷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
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
甲午海战纪念馆主体雕塑的创意与艺术处理
海军召开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
邓世昌是怎样牺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