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让教学精彩

2016-05-30周友萍

周末·校园文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萨沙雨衣自然段

周友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读、悟、析、品”的阅读教学程序。以读为基础,并贯穿始终,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围绕中心思想剖析课文,最后对课文加以品味和欣赏。

除了这些,我觉得引导学生质疑也非常重要。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还要依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而恰当地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读书、品词析句。让学生在享受着质疑、解疑之乐的同时,更能有良好的心态再次投入到读书品文中去。

1.课始引疑,激发读书之欲

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先指导学生理解课题,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提问题:“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质疑:“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吗?”那么学生自然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把雨衣送给妈妈?”、“妈妈为什么把雨衣送给萨沙?”、“萨沙又为什么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呢?”

以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在品词析句感悟中,抓住萨沙和妈妈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并伴之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后,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个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严密,而在于是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学中,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能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课中引疑、持续读书之情

在精读指导中,先让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简要说说这部分描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里不交代‘天气闷热好不好?为什么?”、“第二自然段中‘赶忙、‘接过……没有穿……却……写爸爸、妈妈让雨衣的语句,告诉我们什么?”

导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对话,分别展示两个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包含的意思,体会萨沙的聪明、可爱。

出示妈妈说的第二句话,质疑: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给它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比较着读一读,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引导学生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自强与自信。

在不断的“生疑—>解疑—>生疑—>解疑”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的迫切之心始终得以激发,自然读书品文、熏陶感染、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等效果也就更显著了。

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读,又使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他们主动发问、提出疑惑、积极寻求答案,这是教学期待的状态,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并在发现中寻求更深刻发现的学习行为特征,使课堂教学呈灵动状态。

3.课尾引疑,延续读书之心

课堂教学结束,所生之疑得以圆满解决,自然是好。也可以使学生带着某些问题离开课堂,利用网络、请教等诸多形式去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课尾,也要精心设计,恰当引疑,构建以文本为载体,让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

引疑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从学生角度想想会有什么疑问,怎样学才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偏离一点教师的“预设”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在读书解疑中掌握阅读的本领。

猜你喜欢

萨沙雨衣自然段
气球雨衣
雨衣变形记
秋天
美丽的秋天
雨衣·天空
奇怪的书
小路上的画
勇敢的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