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把荀子“修身”学说融入高职素质教育
2016-05-30宋卫泽来玉良
宋卫泽 来玉良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以强调个人修养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如果能把荀子的“修身”学说与现实“修身”实践紧密结合,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荀子提出的“修身”观点以及实现“修身”的路径和“修身”所能实现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荀子;修身;高职;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95-02
当下,国学盛行,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国学课程。开设国学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大学生素养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儒学,是国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特别强调“修、齐、治、平”,尤以“修身”为根本和前提;荀子更是著有《修身》篇,对“修身”做了非常系统详尽的阐述。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以强调个人修养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如果能把荀子的“修身”学说与现实“修身”实践紧密结合,效果定是事半功倍的。本文对荀子“修身”学说进行解构和阐释,以期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双重教学效果。
一、善少与恶少 驽马与骐骥
荀子特别注重青年人的修养教育,并把青年人分为“好”和“坏”两种:“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在荀子看来,端正朴实、尊敬老者,是“好青年”的标准;而偷懒怕事、好吃懒做、少廉寡耻则是“坏青年”的标签。
如果“好青年”学好而好学,再能做到谦虚敏捷,就会好上加好,成为很少能有人超越的“君子”;反之,如果“坏青年”学坏,而且有放荡凶狠、阴险奸诈,就成了“不祥少年”,虽遭刑戮也不足惜。
荀子并不是简单地把人分为“好”和“坏”,还有“天资聪颖的人”和“天资平庸的人”,前者喻为“骐骥”,后者就是“驽马”。荀子特别强调后天努力对人的影响和改造,认为无论是聪明人还是平庸人,只要努力学习、不断修身,就同样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不过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而已,即“夫骥之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如果聪明人不学习,或者不专心学习、加强修养,即“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最终结果会被“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即努力学习、专心学习的平庸人超越。在当代大学生中,品质没有好坏之分,但在学习上必须有所取舍,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事物,摈弃低俗的、陈旧的、腐朽的事物。同时,还必须让大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骐骥”,“驽马”可能第一个撞线。只要意志坚定并为此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二、“修身”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修身”即是学礼和循礼,就是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所以他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个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如果懒于学礼、懈于循礼,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轻则身败名裂,重则招致杀身之祸。“修身”、“循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做事的成败,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于时下社会建设而言,如果不提高个体的品质和修养,做不到“爱国、敬业、诚实、友善”,就很难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目标,更无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愿景。
三、“修身”的标尺
荀子强调,“修身”要遵循两大标尺:“中正”和“持之以恒”。“中正”是内容标尺;而“持之以恒”则是时间标尺。如何长寿,堪比彭祖,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关心和经常讨论的话题。道家认为清心寡欲、自然无为可以长寿;儒家则认为性格偏执是短命的最大祸根,所以主张以柔调刚、以道顺辅猛戾、以动止节便利、以广大廓褊小、以高志抗贪利,“中正”、“调和”而“身后彭祖”,自然会延年益寿。在“修身”这个问题上,荀子继承了先儒的观点,同样认为“过犹不及”,认为“修身”如果达到了“中正”的要求,就可以成为“君子”。君子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应该是中规中矩、不偏不倚的:“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对于时间标尺“持之以恒”,荀子多次做过论述,而且谈得最为充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是积小成大,聚少成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质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的是只要“持之以恒”学习,“用心一也”,积小善成大德,庸人也会具备圣心。“持之以恒”的道理不必多言,而“中正”之理必须向学生讲清。“中正”即儒家的“中庸”,过去曾经遭到严厉批判,认为“中庸”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和稀泥”,就是“老好人”。其实不然,“中正”是一种态度和选择,“中”是不走极端,“正”则是坚持真理,所谓“和稀泥”、“老好人”,只做到了“中”,没有达到“正”。所以说,“中正”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哲学。
四、“修身”的路径
荀子认为,“修身”的路径主要有三条:自学、从师和自省。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任何过激的情绪和行为对身体都会造成伤害,所以“治气养心”的关键是“中和”。“修身”如同“治气养心”,最重要的是讲究自我调理和修正,纠正过于偏激的想法和行为,使之归于“中正”,这样才能修成“君子”,乃至“圣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荀子对老师的认识和概括虽然没有后人全面准确,但是他更注重老师在“修身”过程中的“否定”作用,甚至认为没有老师的教导和指点,很难修到更高境界,即“圣人境界”。“非我而当者,吾师也”。非,批评、否定也;当,恰当、恰如其分也。能够恰当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的言行,然后再“以善先人”,用“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修身之路”前行。
“修身”的第三个路径是“自省”。荀子主张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同时,同样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审视、消化和反思,即“自省”。荀子所说的“自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省环境”,也就是不断观察审视“修身”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所以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目的就是为了“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第二层含义是“省自身”。荀子虽然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但是他对“修身”过程中的自省还是非常重视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这与儒家“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从师”;大学阶段,自学和自省则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和时间。自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学;自省,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选择,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说,不会自学的大学生就不是勤奋的大学生,不懂自省的大学生就不是优秀大学生。
五、“修身”的境界
懂得了“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修身”的原则和路径,那么“修身”最后能达到什么境界呢?
荀子认为,“修身”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曰“士”。何为“士”?“好法而行”,是为“士”,就是坚定地遵循法度,做不折不扣的守法公民,具体表现为“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仪而情爱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赢得尊重和信任。
第二重曰“君子”。“君子”的境界显然比“士”高出许多,而且能够做到不被外物所干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中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这与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相当接近。
第三重曰“圣人”。“圣人”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何为“圣人”?“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荀子的意思是,既能够按礼法行事,同时又有“师”的智慧,就能成为“圣人”了。按照荀子所说,成为“圣人”看似非常容易,其实并不简单。我们不妨看一下什么是“礼”,什么又是“师”?“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能知礼循礼并不难,只要“克己复礼”就行了,但是要想达到“师”的智慧就难了,因为“师”的智慧是修正礼法的智慧,是大智慧,所以说达到“圣人”的境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总之,荀子的“修身”学说是非常系统和严密的,抛开他为维护封建礼法的目的和当时时代的局限,荀子提出的“修身”观点以及实现“修身”的路径和“修身”所能实现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