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艰难突围
2016-05-30王莲
王莲
逐利而动,老冤家BAT的三国杀
若要判断一个正遭受质疑的行业是否仍有投资价值,除了从市场面、政策面观察外,还要看是否有大体量选手愿意继续入场。从这一点上来说,竞相布局的BAT就好比移动医疗行的“定海神针”。
2016年上半年的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在移动医疗行业已经许久没了声响。但其实近几年来百度一直在这个行业悄然布局,而BAT中的另外两大巨头也没有闲着。与出行、外卖、金融和影视等领域的生死搏杀不同,BAT在移动医疗这一战场仍处于排兵布阵阶段,三方都在不断招兵买马,全力攻占线上问诊、医药电商和智能设备三大阵地。
作为最早进入实用阶段的移动医疗业务,线上问诊在经历了多年探索后,已经呈现出比较清晰的模式,而且无论是轻问诊还是挂号,都是很好的用户导入手段。因此,BAT均在这一阵地布下重兵。百度在投资趣医网、医护网之外,还自己推出了拇指医生、百度医生,分别聚焦在问诊、挂号两项业务;阿里再次派出支付宝这员悍将,提出“未来医院”计划,希望打通医保,解决移动医疗最困难的支付环节。此外,阿里还投资了华康、U医U药和寻医问诊等;腾讯则投资了好大夫在线和挂号网(微医),两者在网上预约挂号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智能设备方面,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BAT都已经频频下注。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牌Dulife,阿里联手了三家老牌的医疗器械企业,而腾讯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糖大夫智能血糖仪”。医药电商方面,百度推出了药直达,腾讯则与海王星辰和九州通两家传统的药品零售与物流公司联手。以电商为核心的阿里当然更不在话下,天猫医药馆的实力有目共睹,而且刚在9月中旬宣布并入阿里健康,为其财报“增色”。
总的来说,在在线医疗市场上BAT三方势均力敌,已成掎角之势。三方的布局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仍有区别。对于入场最早的阿里来说,自身最大的优势无疑是电商与支付,因此它的重点战略一直在于拿下线上医药市场。百度则从大数据切入,重点布局智能设备。腾讯下手虽晚,但借助《微信》入口推出的智慧医院来势汹汹,发展至今已经颇具实力。
前虎后狼,保险公司的巨大野心
BAT三大巨头不遗余力的布局,证明了移动医疗行业的广阔前景。然而,热闹并不代表移动医疗行业就是一片坦途。与移动互联网大多数行业一样,移动医疗也是个极为烧钱的行业,但不是每位参战者都拥有BAT那样的雄厚实力。
移动医疗企业在前期为了扩大市场,获取海量用户,都会有一个战略亏损期。所以,不断融资是移动医疗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从今年开始,移动医疗的融资开始大幅降温,投资者也逐渐恢复理智。从数据上看,2016年上半年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对移动医疗投资额下降了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盈利。8月22日,就医160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半年内公司累计亏损5 100多万元人民币。为此,就医160不得不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实施末位淘汰制。除了就医160,另外一家处于第一梯队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微医(挂号网)的盈利能力也相当有限。
36氪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支付方与医保打通,及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商业保险打通,是移动医疗行业获得生机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很多移动医疗企业开始尝试以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来串联诊所、患者甚至医院和药店,就医160、春雨医生和丁香园等都在探索“互联网医疗+保险”的出口。平安保险、中英人寿、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保寿险以及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也纷纷与移动医疗企业牵手。
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或许能增加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在BAT重压之下生存下来的砝码,但这些保险公司的野心并不亚于BAT这类互联网巨头,他们也想将“互联网医疗+保险”打造为一个商业闭环。对于移动医疗创业公司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前有猛虎阻路、后有狼群追赶的凶险局面。
在保险公司这一狼群里,平安集团就像一匹头狼。2015年4月,平安集团上线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平安好医生》,这款闯入移动医疗领域的APP提供的功能很多,几乎涵盖了当下医疗行业所有热门的方向。截至2016年8月底,《平安好医生》的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数2 774万。在App Store医疗类免费榜上,《平安好医生》目前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2011年就已推出的《春雨医生》。App Store排行或许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上线不足一年的平安好医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足见平安集团的凶猛与决心。
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平安好医生》足够对同一赛道的其他创业公司形成压力,但平安集团并不满足,并还在通过投资扩大自己的医疗业务边界。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创投在2015年共投资了6个医疗健康类项目,这个数字相当于其此前投资的医疗健康类项目的总和,而进入2016年后,平安创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仅半年时间就已投资了5个医疗健康类项目。等到羽翼日渐丰满,以平安集团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未必不能与BAT等互联网巨头在移动医疗行业一较高下。
探索线下,创业公司的殊死抗争
在互联网和保险巨头纷纷入局移动医疗领域后,步履维艰的创业公司们不得不通过革新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不久前,春雨医生就宣布开放在线问诊平台,从过去仅有的在线问诊,转变成在线问诊需求的硬件厂商、APP、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免费接入在线问诊的入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春雨医生在线问诊平台扮演着中介的角色,用户在春雨医生的“建议”下,被引流至药店或民营医院等,用户在平台内完成一站式付费。
“虽然今天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春雨医生开始思考开放在线问诊的主要原因是发现APP红利将消失。”这是已故春雨医生CEO张锐给出的解释,他希望将开放问诊平台打造成继医院、搜索之后的第三个医疗入口。根据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典型商业模式与构建设计策略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73.4亿元人民币,这或许是张锐的底气所在。据悉,春雨医生在线问诊平台目前仅上线一个多月,总体上数据处于线性增长之中。不过,信心满满的张锐却被人泼了冷水,有同行表示“我们之前做过,接入了阿里巴巴、百度、高德地图和生命时报等平台,但流量比较少,并且垃圾流量比较多。”
除了继续经营线上,一些移动医疗公司也开始在线下布局的道路上寻求突破。有业内人士表示,“线下自营诊所配合线上远程诊断,可以推动分级诊疗,缓解因患者过度向三甲医院集中而产生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以,尽管春雨医生未来将把九成的精力放在在线问诊业务上,但也没有放弃试水布局线下诊所。张锐曾表示,线下诊所数量要在2016年年底扩张到1 000家。除春雨医生外,丁香园和万家医疗等也在布局线下社区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
相比之下,丁香园连锁化、品牌化的自建模式虽然能保证质量控制,统一品牌形象,但是对资本的需求量很大,对于人才队伍和管理体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春雨医生则大部分采用合作、托管和加盟这三种轻资产模式,以“医院闲置空间+医生闲置时间”的分享经济思维运作。目前来看,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尚难下定论。
有意思的是,资本大佬也没有放过这块肥肉。例如,阿里健康准备在全国布局基层医疗市场,并先后与武汉中心医院、保定市卫计委合作开办网络医院;微医集团乌镇互联网医院已头顶“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头衔投入运营,平安集团最近也宣布与重庆最大的三甲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合作成立互联网医院。当然,仍有部分公司选择死守。就医160创始人兼CEO罗宁政就直言不会切入线下,“能否盈利要看平台本身的用户量和用户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