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2016-05-30杨春梅
杨春梅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化。自2002年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不少高校纷纷效仿。本文以A学校英语专业为个案,通过分析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导师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试图为地方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并试图为这一育人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地方院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20-02
当今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呈多样化趋势,差异性和个性化明显,共性的课程教育难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分班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无法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各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势在必行。
一、A学校英语专业的特点
A学校是一所地方院校,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强,地处边界,与多个国家接壤。学校以“教以致用、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管以致用”为办学理念,以“师范性、综合性、应用性、地方性”为办学方向,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利用与多个国家接壤的优势,加强对外开放办学,常年与泰国东方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美国西俄克拉荷马州立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进教育国际化;多次组织大学生考察团赴泰国、美国访问交流;并与泰国皇家清莱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境外实习等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学校向开放型、国际化发展。[1]
二、A学校英语专业导师制的特点
(一)指导模式
A学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导师制模式为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学术指导+思想指导的综合体;指导方式为“一对多”,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在2~8人,符合管理学上的管理幅度,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科学合理,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全程指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选聘导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及毕业后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阶段性目标与终极性目标相结合,将全过程育人落到了实处;低年级和高年级,优秀学生与稍差的学生搭配指导,学弟学妹可以与学长学姐交流学习,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优秀学生可以带动自觉性、独立性稍差的学生,以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该模式是在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的理念上实施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学分制引起的混学分、凑学分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避免学生在课后遇到各种问题不知道找谁的弊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也关注学生的特殊需要。师生之间的对话没有说教的姿态、刻板的面孔和强制的行为,[2]而是面对面、谈心式的交流、分享。
(二)指导方式
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导师通常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网上交流,电话短信指导等。团体辅导主要是针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如导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交流,导师把自己指导的学生全部召集来,大家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个别谈话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给予单独的辅导,如专四考前辅导,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可能是词汇语法弱,有的可能是阅读弱,有的可能是写作弱,导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网上交流主要是通过QQ、微信、飞信等方式,以谈心式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电话短信指导也是其中的一种指导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找到导师,寻求解决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导师也会将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历讲述给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感化教育学生,用身边“活”的榜样,而不是触不可及的“伟人”。
(三)目标职责
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五个方面:ideology(意识形态)、professional assistance(专业帮助)、living guidance(生活指导)、psychological help(心理辅导)、career planning(职业生涯规划)。[3]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导师在思想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邪恶思想的侵蚀;在学习上,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专业发展、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心理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消除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对于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准确、更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系统规划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A学校的导师制在学生与导师第一次见面沟通中,就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打算和四年后的打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特点及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建议制定短期的学习计划和长期的发展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勾画自己的人生蓝图,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四年的大学学习有针对性,充分利用时间,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以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四)监督评价
在管理考核方面,印制导师工作手册,发放给导师,导师制定学年工作计划,记录指导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并要求学生亲笔签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考察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完善,形成学生监督及院系监督的有机结合。一学年完后,认真总结,上交指导教师学年工作总结,并由学院领导进行考核确认。对导师的考核融导师的记录、学生的评价反馈和学院的考核为一体,避免了走过场、搞形式和低效率的现象。在评价方面,采取定量为主、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4]将指导学生的专四专八过级率、就业质量、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等指标对导师进行综合考评;采用“奖优罚劣”的奖惩措施,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注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注重物质的奖励,特别是指导出成果后,如考上研究生,过了专四专八等,都是有一定的绩效奖励的。
三、A学校英语专业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A学校推行的导师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导师的指导、教育,明确了学生的目标,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的能力;师生间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使导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回答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学习、生活、考研、就业等各种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完善,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该校的导师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固定的场所。本科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缺乏,需要得到导师face-to-face personal interaction(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Dipaolo和Haddad都曾指出,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个人互动,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积极性。[5]因此,师生见面交流的相对固定的场所必不可缺。但没有行政权力和固定办公室的普通教师很难单独得到一片“私人领地”。
2.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呈现出松散性、自由性,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6]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其次,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制度安排),也是一种institutional constraint(制度约束)。所谓“制度安排”是指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一种newly-created platform(新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所谓“制度约束”是指导师制的实施要双重制约导师和学生。[3]因此,仅有导师的主导作用,仅对导师进行约束是不够的,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有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联系,加强沟通和交流,而不是等着导师来“催”学生见面交流。
积极探索和构建一种行之可效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各高校要从自身层次和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和实施有特色、高效率的导师制。
参考文献:
[1]http://www.cxtc.edu.cn/html/index_xyzl.htm
[2]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3]Zuo Haijing,Yu Qingdong. An Exploration on the “Positioning”of Tutors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J]. Asian Social Science7.9 (Sep 2011):255-258.
[4]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51-153.
[5]Darbyshire,Paul;Sandy,Geoffrey A. Building an Online Undergraduate Module from a Graduate Module:A Case Study[J].Journal of Case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8.3.(Jul-Sep 2006).
[6]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