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2016-05-30尹智敏
尹智敏
摘 要 随着全纳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影响逐步扩大,全纳教育的内涵也在扩展。全纳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的产物,与教育公平密切相关。以全纳教育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动网络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全纳教育 教育公平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01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lso expand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democratization,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eq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trinity of education interactive network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education equity; trinity
1 全纳教育的内涵
全纳教育英译为“inclusive education”,即为“涵盖所有的教育”。最早在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全纳教育这一新理念被提出和阐释。因此,全纳教育最开始是针对特殊教育,也就是那些特殊需要的残疾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排斥、歧視等问题而提出的。随着各国学者对全纳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其发展已经不仅仅是限定在特殊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延伸到了普通教育的发展范围之内,强调反对歧视与排斥任何一位应当接受教育的孩子,包括特殊需要的孩子,拒绝对孩子采取“标签式”分类,使他们能够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在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全纳教育的价值体系,其基本核心理念就是与素质教育相协调,构建全纳学习型社会。理论本质是要求教育公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保证每一个孩子在享有公平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得到长足的成长与发展,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成就自我。
2 全纳教育视阈下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原因
全纳教育内涵的扩展让我们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特殊教育领域,纵观今天的普通教育领域,排斥特殊需要儿童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存在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正常儿童遭受歧视、排斥等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三方面。用全纳教育的观点来分析普通教育领域正常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不公平现状及原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教育公平不仅是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引擎。
2.1 教育起点不公平
教育起点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影响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因素有很多,我国现今的教育行政体制使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均存在许多不公平的问题。
2.1.1 基础教育机会不公平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区域教育机会不公平。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教育的投入又是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形成鲜明差距,无论是硬件教育资源的投放,还是软实力师资力量的配备,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结果就是不同区域的孩子在入学起跑线上就产生了差异。
(2)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广大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造成了女童参与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教育的权利的不公平。
(3)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硬件设施、教育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素质、文化氛围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正是这些差距,造成了农村孩子在整体素质方面弱于城市孩子。同时,城乡二元壁垒使得流动儿童入学也成为一个难题。尽管很多城市出台了异地上学政策,但是农民工子女依然被边缘化。例如:北京近年来出台办齐“五证”就可以异地上学的政策,但对于农民工而言,办齐“五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2.1.2 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
(1)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缺陷。试题内容测重智力因素的考核,忽略非智力因素的考核,个人能力的评价被简化为卷面分数,有些品德好、创新能力极强的专才却因某科的缺陷而无缘进入高校大门,接受专业的教育。尽管现在的政策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也比较开放,但针对性不够强,涉及范围比较小,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得到全面的考核。
(2)高考录取存在不公平。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地域差异、高等院校招生过程中的地域限制等不合理现象,使得一些学生无缘自己心仪的高校,造成了高等院校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从全纳教育视角来看,高等院校在入学机会上对部分地区的学生产生了排斥现象。近年来的“高考移民”现象就是最好的印证。
2.2 教育过程不公平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公平要求每一位老师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成绩、家庭背景、性别、喜好等区别对待,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2.2.1 课堂教学活动不公平。
(1)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个性和天赋都是各不相同的。现今教育体制下,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无区别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表面上是公平的,而实际上却是不公平的。因为教师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2)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形式化。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授课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卷面考试成绩,对于品德等因素不太重视。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与学校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而对成绩欠佳的学生则冷眼相待甚至弃之不顾,久而久之,形成了“马太效应”。
2.3 教育结果不公平
(1)全国各地教育水平不一致,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接受教育的人群其基本素质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也较高。全国教育质量的不平等与全纳教育所提倡的构建全纳学习型社会理念是相违背的。(2)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市,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比例很低,整体素质可能相较于大城市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劣势。来自城市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其学业成功机会要比那些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很多。(3)全国各地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层次分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失衡直接导致教学质量大相径庭,进而出现就业市场中的“出身歧视”,非名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
3 全纳教育视阈下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
在國际化、民主化的大潮流背景下,全纳教育的理念具有先进性,引领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教育公平的有效实现途径应该从政府、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努力,构建“三位一体”互动教育网络,加强合作,密切联系,共同打造全纳教育学习型社会。
3.1 政府层面
(1)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让理念引导行动。由于全纳教育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全纳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实施全纳教育,应该理解全纳教育的实质,实现观念转变,这是实施全纳教育的前提。(2)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合理构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支持全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例如: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政府应通过政策来保障农村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行宏观调控,逐步改变区域经济差距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3)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人才遴选机制和监督机制。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以绩效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有效监督为根本原则,促进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3.2 学校层面
(1)尊重多元文化和个体差异发展,建立新式学校。要求建立一个尊重、合作、互助的教学氛围,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文化,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到实处。(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全纳课堂。在学校要建立以全纳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全纳性课堂,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变为全方位的、全员参与的互动。制定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挖掘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多方位地培养个性化学生。(3)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使教师充分理解全纳教育内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践行其价值理念。要把全纳教育内涵践行的情况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3 家庭层面
(1)父母树立全纳教育意识,尊重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而不应固守“读书无用论”“男尊女卑”等思想。父母要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有条件就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基础的教育。(2)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人格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学校教育,孩子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亲和力以及对待事物的兴趣与态度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父母榜样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艳辉.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教育公平[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2] 张宝蓉.以全纳教育的视角看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2(7).
[3] 蓝秀华.全纳教育与教育平等[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