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晶硅加工贸易手册看我国未来新能源发展
2016-05-30周诗涵
周诗涵
摘 要:本文从多晶硅加工贸易手册出台为出发点,对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出台背景、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考察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新形势,发现政策实施对产业发展起到的促进的作用,提出对未来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光伏产业;多晶硅;新能源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显著,未来新能源成为工业发展的引擎,加之化石能源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和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各国政府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我国更是将光伏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多晶硅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关系到整个产业利润和产品发展水平。我国光伏产业从原來的90%左右的原材料依靠进口,发展到目前大部分自给自足,离不开政府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从多晶硅加工贸易手册(简称为58号文件)为出发点,看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多晶硅加工贸易手册的出台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对比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初期在政策促进下发展迅猛,但大而不强,经过8年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从2007年前多晶硅由欧美日7家企业垄断到2013年中国和韩国多晶硅制造业崛起,将多晶硅由500美元/KG的高位,拉到了15.2美元/KG的成本线,彻底改变了我国光伏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市场状况。
此外,光伏产品也由原来的90%以上出口到2013年装机量全球29.85%,逐步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光伏产业获得全球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2000年之后的政策促进和政策调整阶段带来全球光伏市场供给与需求大起大落,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2014年8月发布的58号文件中将停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延缓期为1年,即2015年9月1日起正式全部停止多晶硅加工贸易,全部为一般贸易,专家解读这一措施或政策将会给下游企业无形中增大成本,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整个产业链失去国际竞争优势,预计中国中下游光伏企业进口成本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8%左右。
从58号文出台背景来看,源于中国多晶硅贸易救济措施被加工贸易合理规避了,导致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失效,为了改善中国在光伏贸易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中国政府被迫出台了该补充措施。
二、多晶硅与光伏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首先,国际竞争力不是以价格高低来衡量的,而是技术、综合成本的集中体现。虽然价格是体现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一面,但并不是代表竞争优势的全部。虽然中国多晶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明显,但是产业竞争实力反应的是光伏企业竞争能力、市场发展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方面的权重指标之和,由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市场发展程度共同来衡量。我国光伏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开始遥遥领先于各国,但是我国研发能力表现不足,由于中国在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上表现并不乐观,其大部分的专利申请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创新的核心发明专利仍只在少数,导致中国一部分光伏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转化效率,仍然高价采购进口多晶硅。因此,当中国的多晶硅产品具备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即使是价格提高仍会有市场。
其次,“双反”中体现中国光伏产品比进口国产品价低,为了保护进口国产业而提出“双反”措施,说明中国光伏产品有抬价空间。2015年1月22日,美国贸委会投票认定对中国和台湾光伏产品征收反补贴税,相比第一次“双反”,这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直接导致了中国光伏产业“易进难出”的局面,向中国出口多晶硅易,中国向欧美出口光伏成品难。面对已经拥有全产业链的今天,面对第一轮“双反”过后,中国企业艰难度过的四年低迷期,如今,第二轮双反已到。从装机量来看,中国2015年达到全球装机量的32.36%,可见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当家作主掌握了话语权,58号文件是一个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战略地位,摆脱中国“世界工厂”角色的重要举措。
三、中国新能源发展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增长速度很快。一方面,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实力主要表现在市场发展能力,即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中,通过引进的制造业机器与技术,加之中国丰富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制造业大国,但在企业竞争能力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受挫能力表现较差。另一方面,中国已摆脱光伏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全面开启贸易公平自由化的进程,为未来光伏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同时也反映出光伏产业竞争将开启新一轮竞争模式。
参考文献:
[1] 汉能控股集团,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R].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 2015-4-15.
[2]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版)[R].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4.
[3]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 2014年度中国太阳能发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R].2015,4:9.
[4] 陈晓燕.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