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征伐多年,市场格局初定
2016-05-30
如今,阿里的“双11”和京东的“618”,都已经成为电商行业的超级IP。各大电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布局,已经各具规模,很多中小电商要么被巨头纳入麾下,要么已经黯然离场,要么选择抱团取暖,没有自己的特色将很难活下来。
格局初定
今年的“双11”角逐,少了价格战时代的剑拔弩张,声量大的也只有阿里、京东和苏宁等几家大的电商平台。这意味着,几经战伐电商行业新的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今年6月21日,京东发内部信宣布和沃尔玛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根据协议,京东将拥有1号商城主要资产,包括“1号店”的品牌、网站和APP。沃尔玛将获得京东新发行的144 952 250股A类普通股,大约价值15亿美元。这意味着,1号店被沃尔玛“贱卖”给了京东。
从沃尔玛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赚钱买卖,不仅能脱手烫手山芋,还可以蹭京东的流量,保留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并以图东山再起。而京东在全品类战略中,需要拿下百货大品类,百货是1号店的优势,也恰好是京东急缺的。日用百货是高频刚需的领域:电商的前台是用户之争和流量之争,后台是供应链之争。拿下日用百货的大市场,对于京东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在整个市场环境的动荡之下,此前曝出售假事件的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虽然在市场细分领域洗牌中逃过被收购的命运,但售假事件频发,也凸显了跨境电商生产链的诸多问题。而对于这两个电商平台来说,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解决资本震荡、假货风波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烦恼。而今年的“双11”,我们也很少听到这两位的声音。
除了上述电商平台之外,还有一个角色值得关注。两年前,王健林高调宣布投资50亿元人民币创立飞凡网,并让腾讯和百度担任战略顾问,共同搭建一个有别于淘宝和京东的电商平台。然而,相对当初的豪气冲天,现在流出的消息却是战略顾问腾讯和百度已经退出飞凡网的运营公司,只留下万达孤军奋战。不过,近年来万达多方发力线上,在资源方面也颇为强劲,虽眼前不得志,但最终能否获得一席之地,笔者并不好妄下定论。
抢夺新兴领域
在市场格局基本确立之后,以天猫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又开始抢夺新兴领域的市场。这其中,跨境电商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2015年的“双11”被称为“阿里全球化元年”。这一年,仅天猫国际就吸引了5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7 700个品牌以及全球知名零售商入驻,建立了16个国家和地区馆。而在今年的“双11”,天猫将首次通过“卖全球”模式,将优质商品销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此番动作的背后,其实是飞速发展的跨境电商。
在电商行业格局基本确定的中国市场,跨境电商无疑是最后的蓝海。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14年海淘的用户数达到1 800万,成交规模1 4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级别。不只是阿里,京东、亚马逊和网易等企业,也正在跨境电商领域深耕。
京东于去年正式上线的全球购平台,为京东国际化战略奠定了里程碑式布局。据悉,京东全球购上线商品超过15万种,来自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数量超过1 200个。
网易考拉海购在社交平台进行大量推广,通过主打的“微利+正品”的方式赢得市场口碑。而小红书通过社区模式积累了大量的商品口碑和用户行为,是纯电商无法获取的高价值底层资源。其二者通过良好的商品质量以及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口口相传,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益扩大了自身平台的影响力,它们凭借自身独特“气质”获得了生存空间。
后电商时代
似乎在一夜之间,电商们一改往日的铜臭气息,开始谈包装,讲逼格,在变得彬彬有礼的同时,却多了一份疏离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前文提到的原因外,还在于电商的流量红利已经几近消失。在经过了几年的市场争夺战之后,现在的电商市场几乎已经没有了创业团队的生存余地。或者说,创业团队的最终结局要么在钱烧完之后黯然退场,要么则是干脆刷一下存在感,指望某一个寡头看上了它,将其收入麾下。
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热衷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多个电商平台上,价格也不再是他们关注的唯一选项。这就让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放弃价格战,去寻找消费者更为热衷的所在,比如—服务和品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刨除了价格之后,电商寡头们开始在更多新的領域为受众们灌输自己的理念。而最近一段时间,消费金融、网红电商和农村电商俨然已经成为了寡头们最爱提到的几个名词。电商寡头们之所以对这些名词感兴趣,最大的关键在于这三个不同领域,还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对消费者来说是如此,对电商寡头们来说也是如此。
以网红电商为例。网红电商背后是消费的个人化、个性化—后电商时代的一个市场刚需。前段时间微博搞出的“微博超级红人节”,走的就是一条捧网红,顺便从相关网红背后平台收取一些推广费的套路。众所周知,网红自带流量属性,虽然网红经济的大头不会落入各大电商平台之中,但是网红带来的巨大流量已经足以让平台赚个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