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新均衡机理与路径
2016-05-30薛得平
薛得平
摘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状况实现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与非均衡战略的落实是密不可分的,非均衡战略的发展与政府行政规划的制定具有相互推动性的作用,我国在非均衡战略的影响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应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突出体现在不协调经济现象的出现。最为明显的现象之一就是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文章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如何将新均衡机制应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关键词:非均衡理论;区域经济;机理;路径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差距悬殊等状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究的。因为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人均经济指标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整体水平上会逐步发展成为非均等化的状态。我国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在“非均衡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工作,所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对资源以及要素的组合方式进行了改变。
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提出
在最初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主要是对具有优越位置的地区加以关注,进行了经济的发展。着重落实不平衡发展战略,令资金以及人才朝着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地区集中,这地区被称之为“极点区域”,极点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显优于周边的地区,所以周边的优势要素会被极点地区所吸收,产生一种“回波效应”。回波效应反过来又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并且这一发展趋势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势头。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出其特色,就要在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方面具有过人之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势产业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聚拢,这在大城市的发展中显现得十分明显。如果一个城市越大,那么其所能够容纳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市场等也会越大,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规律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周边的边缘地区却并不具有能够吸纳优势资源的能力,长此以往,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最终造成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虽然这一因素目前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影响并不突出,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处理,这必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都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如何在区域经济中发展均衡机理
在赫希曼的研究中,提倡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对不平衡增长理论的研究,将有限的资金与资源集中起来投资到一些部门中,并且在外部经济影响下促进部门的增长。极化效应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区域化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产生的后果就是不平衡的现象会呈现出恶性循环,并且造成贫富差距的加大。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在整个经济部门中,都能够按照同等或者是不同的比例进行投资,从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入手,这样起到改善经济的作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均衡增长模式的推崇者主要为罗森斯坦-罗丹,他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另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为纳克斯,他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重点是外部经济效应,也就是在进行投资时,应当重视对各个产业部门的投资比率,这样才能确保各个产业部门呈现出平衡的发展。另外,从价格弹性以及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入手,对投资的比例进行确定,这样就可以实现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加应该注重均衡发展,因为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状态呈现出一种极为不平衡的状态,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其发展水平明显不如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二者之前的经济差距可以达到几倍。所以,政府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投资方面多下功夫,重视对不发达地区与落后区域产业的投入以及资本的增加,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途径
1. 首先,应该将非均衡发展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都运用了这一发展制度,并且这一制度正是在向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这一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的变化,需要予以进一步的转变,这样才能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所以,非均衡制度必然是要向均衡制度进行转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原有的经济要素打破,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予以进一步的完善,为经济的发展建设创造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纵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宏观经济条件,对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予以进一步的调整,这样才能将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区域化的发展。
2. 加强产业更加均衡的分布。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发展重点区域确实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中,这种非均衡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发达地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落后地区却长期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凭借单一的市场方式是无法进行有效调节的,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利因素逐渐体现出来,产生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影响。当前我们不能立即将非均衡布局转化为均衡布局,所以一定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便能够将区域间的差异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应当重视起对自身优势的挖掘,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再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发展,将产业的关联性得到更加密切的发展。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应当重点培养增长极,从而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均衡的特点。
3.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政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者,对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厘清均衡发展的思路以及具体的推进方式,在当前的城乡区域发展中,乡间社保制度、收入分配不均以及户籍制度等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发挥职能的作用,令其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扫除前方不必要的障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会通过不断的累积进行扩张,并且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都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政府在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诸如对战略进行规划、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对体制进行创新等方式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4.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是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区域内是非常不均衡的,而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地方保护的影响,其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也没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反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必须加强教育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是,可以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创造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对现行高等教育机构布局过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弊端,进行变革布局突破,因为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优质人才不愿“回流”到落后地区等因素,会进一步“抽干”落后地区知识和科技的“营养”,从而失去发展后劲。发达地区吸引较高端的人力资源,促使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的快速大幅增长,经济大幅增长促进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促进工资的增长,优质人力资源继续流入;落后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四、结语
当今各国都面临着发展非均衡问题的困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同时要对“非均衡理论”进行调适和创新,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实行均衡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逐步缩小落后区域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使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此外还要进行产业、教育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投入和布局,使要素资源聚集于新的区域空间均衡网络上,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袁绍彦.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7).
[3]董美曾.基于区域经济的苏州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5(15).
[4]侯翠玲,李洋.区域知识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分析[J].企业导报,2012(12).
[5]杨荫凯.2014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