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30梅培
梅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之一。当今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体系与现实需求严重脱离。探讨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方向的重中之重。据此现状,在培养应用类专业人才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专业的目标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立体教学;市场需求;职业技能
1 立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本文所提出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将课程体系中“信息孤岛”,通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资源共享等方式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关系。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架构动态的课程逻辑关系网。在教学模式的思考过程中,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从“职业技能”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最终构建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模式及方法。
2 根据市场需求明确课程目标和职业目标
从当今企业实际需求人才要求出发,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多学科、多课程衔接为导向,着力培养并向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输送综合性高等教育人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针对市场环境,对企业基于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确定最终的职业应用技能方向。
2.1 培养目标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根据市场需求明确课程目标,根据就业岗位来进行课程设置。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主要还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这种劳动者需要的是一技之长,而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因此教育资源应该由市场导向来配置,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从这种角度看,借鉴职业培训机构教育的模式,培养更多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基层劳动者,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中。
2.2 职业技能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对其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见表1):
3 基于职业技能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网络化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为了达到企业职业技能的要求,本研究将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来实现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该内容体系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等职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构建课程内容关系时,可以将课程的目标输出作为另一门课程的输入,并强调其对另一门课程的影响,将知识体系构成一个网络结构,而不是离散的结构,以此实现专业课程的内在关联关系,达到一种网络型的课程体系结构。
3.2 立体化课堂设计
立体化课堂的形式主要包括:
①理论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来安排课堂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或教师答疑的方式来解决。②职业技能驱动式的课程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形成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③岗位实习,当学生具备相关的技能后,通过岗位实习检验其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3.3 教学资源共享库的构建,实现教育信息化
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共享库是本研究的一个关键点,资源共享库构建的质量、数量以及时机都影响着该模式的教学成果。多课程与多学科之前的网络关系正是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和途径完成无缝对接。该教学资源共享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课程内容及教案库。主要存储了课程内容的教案库,以及课程内容的之间的关联关系图。
②学生案例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目标。学生案例库,通过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将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产品或模型得到收集,形成丰富的学生的案例资源,能够给后面的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这些案例库也可以作为教学成果而得到展示。
③企业职业技能及参考资源。将企业的职业技能的相关需求,存储在职业技能知识库中,可供学生参考。
④CAI课件的应用。大多数新授课的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常规模型,由教师控制。CAI主要呈现各种教学材料(如概念、公式、规则、例子、说明等)和提问、回答与判断反馈等。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以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各项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通过动态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对多课程、多学科的逻辑关系再优化,完成现代企业和高校人才培训的无缝对接。本研究成果在课程逻辑关系重构、教学资源共享等模式具有一定的高校通用性和借鉴性。因此,将本成果推广至地区级的高校联盟将会更加全面的体现此研究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黄秋明.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宋明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孙艳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5]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