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反三倡
2016-05-30谢雯
谢雯
摘 要: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品出“语文味”,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正如阅读的关键在于:品和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要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教与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之间的关系,反对呆板化、模式化和单视角的阅读教学课堂,积极利用好阅读教学课堂这个舞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幸福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三反;三倡
中图分类号:g6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35-02
一直以来,学生对阅读学习都提不起兴趣,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学生的学?是老师的教?是家长的育?我们不予争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从阅读的教学课堂中看到问题,而后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
一、三反
(一)阅读教学课堂呆板化
基于应试教育的弊病,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会不自觉的把课堂引向应试,不是说某些教师不具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而是他们被传统的应试化课堂染化的时间太久了,如果让这些老师突然转变阅读教学的课堂方式,必然会显得有些别扭和尴尬。在教学过程中我听过一些初三老师和高三老师的阅读教学,他们拿到一篇阅读并不会像解读中心文本那样去准备几分钟生动而有趣的导入,也不会过多的去关注一篇阅读文的作者或者有什么样的写作背景,往往更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阅读文本后面的题型。而后,他们会根据题型去讲解或要求学生识记一些重点字词,相比较而言,他们都还处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状态。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文本分析,这种阅读教学现在已经很难再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同样,没有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概括段落大意,这也很难让学生真正品味出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那么自然,学生会觉得阅读教学枯燥乏味,整个阅读课堂就如一潭死水、一块被凝固的混泥土,致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失去文学气息,呆板而不灵动。
(二)阅读教学模式套路化
在初三或高三这个升学压力大的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容易被应试教育边缘化的一个阶段。在这儿,这个语文阅读教学边缘化指的是语文阅读教学容易被当作一个拿分利器,而忽视其本质意义。如今,阅读在语文考卷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往往有“得阅读者得天下”这么一说,但是阅读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呆板常常又使学生们最厌倦阅读题型,学生不爱做阅读题,但阅读分在语文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个时候怎么办?老师针对这一现象就直接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模式化阅读教学,也就是套路化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考试中,最常考的阅读文体有四种,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有经验的教师对各种阅读文体的出题方式及答题套路都了如指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会直接告诉学生见到某种题型应该怎么找答案或者怎么写。比如,见到问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或者某个句子是否能删除或者替换类的题,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一律答“不能”,而后再答“如果删除或者替换就会失去本意”或者“与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不相符”等等之类的套路化语言,使得学生即使不去阅读文本本身也能直接切入答案的关键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套路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自己去阅读文本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并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文体本身的美感进行体验的这样一种自由,很难让学生从阅读中受到正确的感情熏陶,更容易削弱语文的人文性,且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三)阅读教学视角单一化
阅读这种题型只在语文考试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题型存在。提到阅读,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语文,因为语文通常被分为字词、语法、阅读、写作四大知识板块。所以免不了被认为阅读似乎和其它学科并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部分。实则不然,要想有好的阅读素养,不仅需要极强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洞擦力,而且也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慎密的分析能力、精准的概括能力,简称“五力”。阅读教学的最伟大之处大抵就在于对学生“五力”的培养吧。那这“五力”是否就仅服务于语文呢?当然不是,虽说学生“五力”主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这个模块来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服务于语文教学而无益于其它科目的教学。正如母亲十月怀胎生的我们,我们长大后应孝敬自己的母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长大后只孝顺母亲一人。阅读教学,它从来不是单独服务于某一科目的,而是通过对某些能力的培养和检验,使它具有普遍适用的工具性。比如:在数学课堂中,读题时,需要运用精准的概括能力去提炼提干中的关键词;运算时,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来保持解题步骤的条理性。在美术课堂中,作品的题材选择大部分得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这就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精益求精的过程,这就需要极强的注意力和耐力。阅读教学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但它的教学目的并不只是局限于对语文的学习,最终服务的是整个教学和教育体系。
二、三倡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
阅读是一种习惯,然阅读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更需要我们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家庭给孩子足够的自由阅读时间;需要老师出对策,家长促实施。
1.学校和家庭结合
第一,学校抓氛围。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里建立一个小型读书角;班级每周开展一次阅读心得交流会。
第二,家庭抓时间。给孩子多买一些阅读书籍,让孩子有自己的独立阅读空间和自由阅读时间,保证孩子一天半小时或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2.老师和家长合作
第一,老师要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作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第二,家长在监督孩子完成好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的同时,可以买一些故事光碟,在孩子的闲暇时间播放,对孩子形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二)提高阅读课堂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所谓“阅读”主要在于“阅”和“读”,那么到底谁才是阅读教学课堂上“阅”和“读”的主体呢?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
1.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思考文本的时间。
2.教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方法。做到在圈词画句的同时,准确提炼出阅读文本的文眼和中心句,进而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感情。
3.明确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教师做好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对于筛选信息和查找答案的课内工作,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三)增强阅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内在动力。对于阅读教学,如果没有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氛围,是很难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呢?
1.细化问题。我们可以把阅读文本后面的一些问题扩展细化成具体而简单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扩展自己的阅读知识面,而且也可以通过细化问题这一方式让学生快速地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既让学生结合了阅读文本,又让学生在简单的答问中找到了自信,真切地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体会到阅读本身的趣味性。如:“你喜欢北京的元宵节吗?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它扩展细化成“北京的元宵节是哪一天?”“北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举行哪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最喜欢哪项?说说为什么?”其实问题细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过程。
2.巧妙设问。问题的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阅读《世上最辛酸的秘密》这篇阅读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巧妙设问达到层层深入的效果:“这个秘密是什么?”“是谁和谁之间的秘密?”“既然是秘密,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作者知道这个秘密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那现在你也知道这个秘密了,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设计我们既可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可以不断引发学生们对文本的思考,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3.游戏课堂。根据一些教育专家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们的学习心理,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活跃而生动的课堂是喜爱的,对于呆板而死气沉沉的教学课堂是十分抵触的。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问题以游戏抢答的形式设计好,然后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阅读文本进行思考和抢答。从而实现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要充满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如果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不能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文本的积极性,那么,不管是深入阅读文本谈语文,还是站在语文这个整体高度看阅读教学,都将是空泛的、不具体的、且没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