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因数方差分析的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探析

2016-05-30魏晓晓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教育

魏晓晓

摘 要:礼仪在提升个人的素养、规范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中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是个人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加强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的礼仪现状,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礼仪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礼仪现状;因素分析

“青年是未来,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要实现“两个一百”的基本目标,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在青年教育上下工夫。而一个有担当的人首先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人,这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的基本要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礼”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素养,在高校教育中同样不可或缺。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指出这“对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

显然,礼仪教育作为“成长”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研究当代90后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问题是当代大学生设计自身形象、学习为人处事规范、融入社会大集体,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对高校的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透视

当代社会,传统观念与“新思潮”交织,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文明精神建设滞后的矛盾,正处于一个价值转型期。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是好的,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热情,有能力,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不符合时代精神、社会文明的需求的问题。比较普遍的如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课堂玩手机发微信;在食堂随意插队;在寝室不打扫卫生;甚至还有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边走边吃等不文明现象。从调查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存着与其所受教育程度严重不对等的情况,礼仪规范和公德常识缺失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一)知行不统一,礼仪意识与礼仪实践存在矛盾

在此次的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认为礼仪很重要,并对此很感兴趣。却仅有7%的人表示对礼仪知识有过学习或了解,大部分的人认为礼仪就是握手、点头,您好,认识上较肤浅。对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盲从性和习惯性较大,礼仪实践存在问题。

(二)过于追求“个性”与“自由”,无视规范和传统

许多大学生将追求“个性”和“自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这是在“玩”时尚。但对于什么是个性和自由,理解有失偏颇。部分学生认为“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穿奇装异服,涂彩色指甲”是有活力的表现,体现着一种时尚美。对仪表的认识偏差,对美的认知有误区,品味不高,将个性这个内在稳定的特征外化成一种虚华、叛逆和标新立异的形象。还有一些学生过于追求自由,他们将规章制度抛于脑后,“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的认知出现偏差,将传统与古板、落伍相等同。不少人认为传统礼仪就是跪拜,将动作慢性化,说拗口的文言文等,不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是比较守旧和落伍的。

(三)礼仪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礼仪缺失现象较严重

对礼仪的需求选择普遍带有功利性趋向,大部分学生对求职礼仪更为关注,对日常文明行为表现不一,仍然存在一些出人意料的选择。

(四)典型榜样不足,教师自身的礼仪影响偏弱

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先进分子,在调查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课发微信、开会接听电话、骑车带人等现象。与同期调查的普通学生相比,并未能在文明礼仪修养方面起好带头作用。

有的教师将自己的工作任务简单定义为课堂的45分钟,不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也有少部分教师自身修养没有达到,不修边幅,浓妆艳抹,仪表仪容不端,用词粗俗,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给学生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成效。

(五)对文明礼仪教育有所期盼,但教育渠道偏窄

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不如人意,但他们对礼仪教育的呼声是热切的。同时也存在礼仪教育渠道偏窄问题,有同学甚至认为没有礼仪教育,在“两课”教学中涉及到的礼仪知识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有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成长环境影响

个人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一是家庭小环境因素,二是社会大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偏失。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礼,但现代家庭比较容易忽视传统的家礼教育,重“养大”不重“养育”已成为大多家庭教育制约因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隔代养育,只要身体好,成绩好,即是最大的成功,是家庭普通的养育目标。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健全成长的前提,逐渐走入自我意识过剩或偏激叛逆区,与礼仪强调的尊重他人,严于律己格格不入。

社会环境不尽人意。由于历史原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文化”屡受抨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对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还是出现了精神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对接的现象。中华作为礼仪之邦,常出现非礼仪之民,做非礼仪之事。纵观国内,类似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的出现也让整个社会的文明气息大打折扣。

(二)自身特点导致个人修养不足

当代大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表现颇为尖锐。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标准;更多的是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更多的是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1]。他们独立特行,对新事物接受速度快,喜欢用自我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但又容易摇摆不定,在为人处事上缺乏必要的引导,在初中级教育阶段没能形成系统的修养认知,已经丧失了最好的养成培育阶段。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动态游弋的状态。他们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约束力弱,缺乏判断能力,没有目标指引;他们虽然有着高抱负,但韧性和毅力不足,缺乏一种平常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强调个人的力量,却忽略团队精神;由于缺失节度的制约,在交往上容易受挫;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十分关注,却对精神较为漠视;他们内心有着淳朴的人性和心地,但由于缺少沉淀与积累,意识和观念极不稳定,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生非智力素质的缺失导致其个人修养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礼仪规范的被认知和认同。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偏颇

尽管我们的教育方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们的最终育人目标,但实际上,一些学校的决策、管理对礼仪教育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保障的。

大学之前,分数定英雄,学校将升学率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将知书达礼的育人标准定格在“知书”上,忽视了“达礼”。学生的行程由早自修、上课、晚自修组成,缺少与社会进行有效交流的机会,礼仪的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不易暴露,而学校也想当然地将此忽略不计。

戴尔·卡耐基说过“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当学生迈入高校之后,轻松、自由的大学校园生活与以往截然不同,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脱离老师的严格监督开始自主学习,这个阶段更需要适应和转变。大学校园为他们提供条件、时间、精力,创造各种平台、渠道、途径去与社会、他人对接,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伴随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是礼仪缺失问题的呈现。而高校目前的管理模式,又并非是给中小学补上礼仪而设定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管理约束代替礼仪教育。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在学生教育中不得不将“平安”摆在第一位,将建设“平安”校园与建设“和谐”校园相对等,对学生的文明修身工程、日常行为的规范多以管理约束为主,多以“不准、不要、不能”为禁止性约束词,过于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导致发自内心,需要激发内在趋动力的修养提升转变为强制力的外在趋使,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礼仪规范与法律约束的功能。其结果是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被动接受、从属地去执行一些“命令”,忽视了礼仪的“慎独”性质,抹杀了礼仪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二是将礼仪教育模式化。有人说当代大学生大致分为五类:一是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生,即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二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三是将学习和集体活动作为任务完成的学生;四是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社会、就业)而学习的学生;五是为混文凭而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2]其中以第二、三、四类学生居多。但既有分类教育就应因人而易,分层而为。然而,学校更多的是将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简单地归为行为模式的统一,实行“规模化”、“批量化”培养。如此,将优秀学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一个标准,又使许多学生受到强制性淘汰,得不到最适合自身的教育,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效果也是微小的。

三是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教”向来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一个人的成长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也不是可以将其固定在某个特定环境中造就的。“一种失礼、粗野的行径极易在年轻人身上滋长,如果未曾及早加以约束的话。”[3]显然,这种过程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在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这三者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进入大学家庭教育任务完成的观念普遍存在,“自由”的大学气息也让家校联系少之又少,社会上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使正能量的引领作用微乎其微。如此一来,仅靠学校的谆谆教诲显然不足以带来真切的成效。

四是礼仪教育团队的缺失。中国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张,引发了教育资源与扩招学生人数不相匹配的问题。虽然高校广招人才扩充和填补教师队伍,但与风风火火的人才招募形成对比的是:人才队伍质量问题。高校在引入教师时考核的基本上是专业、科研,在师德建设源头上留下隐患。再者,学工队伍建设不足。这支队伍大多是近几年刚刚毕业的大孩子,他们经验不足,缺乏统一的培训和引导,甚至有些人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本身就存在问题和偏差,无法担当起礼仪教育的重任。此外,“两课”教师与日常礼仪教育脱节。目前,礼仪教育主要以“两课”为主,但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做德育理论的讲解,没有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单独的内容予以重视,且定位过高,几乎都是从政治高度、世界观、人生观、共产主义追求的高度来讲,使礼仪教育存在理论高悬与实践缺失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杨利英.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6.

[2]陈体令.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探析[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3][英]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8.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礼仪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