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法制环境建设问题与研究

2016-05-30常青

常青

摘 要:为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环境中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培育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文化,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活力竞相释放、创新创业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需要政策的鼓励、保护和鞭策,也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的约束和惩戒。本文对怎样优化企业法制环境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法制环境建设;生产经营环境

近几年来,国务院和地方制定出台的有关改革措施,下放审批事项,推行政策跟踪评估,积聚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如政策服务、项目咨询、融资咨询、科技研发、技术合作等措施,既有效提升了行政服务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执法不公特别是乱用权、私用权等不良习气。但是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而各级职能部门思想保守僵化、作风平庸、执法不公特别是乱用权、私用权等现象依然存在。审批层级多、环节多、前置条件多,服务不到位、流程不透明、信息不公开、办事效率低,个别执法行为存在随意性、逐利性和选择性,缺乏公平性、公正性,“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

为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环境中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培育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文化,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活力竞相释放、创新创业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需要政策的鼓励、保护和鞭策,也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的约束和惩戒。以公正的法律法规、精准的服务做保障,构建有效的法制环境,把优化企业法制环境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摆在突出的位置,从细微处入手,常抓不懈。

1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本着“职权法定、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原则,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按照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并公开执法依据、流程、进展、结果等相关信息,可以借助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公开、透明。

2 构建严格规范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并确保其与现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企业享受平等权利,经济主体合法利益受到法律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鼓励科技创新、惩戒假冒盗用。第三,按着“权利清单”目录,制定河北省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目录以外,各类市场主体皆可平等进入。第四,推行行政“问责制”常态化、惩戒责任人,对为官“庸政”、“懒政”行为坚决问责,杜绝公务人员不敢担责、不愿担当、漠视居民呼声和权益、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

3 完善相应的市场法律制度体系

一是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就科学、有效、适宜的推动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技术和信息支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重点工作开展做出调整。二是把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条例、政策升格为地方性法规,提升其法律效力和约束力,进一步突出的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构建打击科技侵权行为的长效机制,以查处侵权大案要案为重点,切实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推进中小企业普惠制度,在不违背“权利清单”的前提下,发布实施更多、更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措施,加快推行中小企业减税减费,并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制度,便利于依法执行。四是依法监管市场主体。创新监管方式、维护市场秩序,按照“强化后续监管”、“权责一致”、“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履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市场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标准化建设,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产品准入、追溯、召回和退出制度。加快地方监管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执法联动机制,提高监管行为的针对性、有效性。五是大力宣传普及中小企业政策法规,增强广大中小企业对各级政策法规的认知、使用能力,提升自身权益合法维护能力。

4 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第一,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一方面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和环境污染计划《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地十条》等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完善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应急预警、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推行环保、公安联合、联动执法机制,进一步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另一方面,尽快出台实施地方重污染行业排放标准、污染防治技术、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指标等。第二,建立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一方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确保政府部门对环境监管的重点从具体的事务性管理工作,转变到宏观调控、综合决策上来,集中力量保证环境监察执法到位和实现监督惩治的公平,真正起到对环境治理的监管指导。包括:建构环境污染区域协防制度、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区域协防工作机制、区域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环境污染目标责任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各监管单位的责任。包括: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加大监管监察力度,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安全监管法制化、规范化、体系化,加强基层监管能力的建设。第三,构建环保责任承担监督与激励机制。一是规范企业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健全企业环保激励体制机制,确保企业真正承担环保责任;二是完善企业环保激励机制、外部政策和立法约束,强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等提升节能环保生产水平,逐步将绿色生产注入企业发展理念、将节能环保做为推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实现政府管理由完全的约束向约束、激励并存,企业生产对节能环保监督的单纯抵触向主动接受转变,最终实现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第四,引导全社会各界参与重视环保监督。公民拥有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不但要完善各类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确保环境信息公开和参与路径畅通便捷,提升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和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重视环保监督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第五,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一是启动全省“环保大数据”工程,构建全省统一的集环境要素齐全、技术和设备先进、基础数据完善、应用系统相联、信息共享共用的智能化生态环境执法、监控平台,提高综合监管水平。二是加大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和环境科技投入,加快设立各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和有关污染环节的科技研发和环境实验。强化监督各级政府的在环保方面的财政支出,保证财政资金合规、安全、有效使用,确保各项环保财政政策的贯彻实施。

5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构建以社会信用管理地方法规为核心,涵盖政府信用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应用、信用服务监管的制度法规;整合公安、金融、税务、环境保护、工商、食药安全、物价、安全生产、质量监督等部门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