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聚焦:移动互联网四大热门领域
2016-05-30
回顾今年的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依旧是热门事件的高产区。不过,和一年前不同,今年的这些垂直领域已经不再是野蛮扩张的状态,在市场和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垂直领域的格局已经逐渐明晰,很多的创业者开始退场,寡头格局开始形成。我们选取了今年最热门的四大领域,希望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盘点,理清今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方向。
巨头完成布局
要回顾今年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移动直播肯定是热门关键词之一。移动直播鼻祖Meerkat的倒闭,并没有影响到国内移动直播玩家的高涨热情。相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移动直播在国内已经找到了突破口,进入到了市场收割期。
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的直播平台有200多家,用户超过3.25亿人。如果我们梳理斗鱼直播、熊猫直播、映客直播、战旗直播和全民直播等几大时下主流直播平台的融资情况,就不难发现腾讯、小米、乐视和阿里巴巴等几大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而互联网巨头们的悄然布局,正好也印证了移动直播这个领域,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原始积累,正逐步进入市场收割期。同时,这些平台级公司的先后涉足,也为移动直播领域的商业模式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想象空间。不难想象,一大波收割市场的行为,在明年就会陆续会出现。
新玩法呼之欲出
尽管移动直播的打赏模式,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陌陌的盈利状况,但是这种最初级的玩法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移动直播同行所淡化。新的模式正在不断被探索和验证,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
其一是跨界合作。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很多直播平台已经积累了数量不菲的用户,而它们也开始成为很多企业觊觎的对象。天猫“双11”牵手映客玩直播购物,花椒直播联手途牛打造《超级自由行》,斗鱼策划“鱼教鱼乐”栏目涉足在线教育,移动直播领域跨界合作的戏码,还在不断上演当中。
其二是网红经济。网红强大的变现能力,已经无需再做验证,而移动直播平台已成为造星的重要战场。来自熊猫直播的数据显示,《Hello!女神》累计观看量超过1亿,最高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达5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达到了8.4亿。数十位人气网红就此产生,变现之路也将由此开启。
新一轮的战争
尽管巨头已经开始收割市场,但如今移动直播领域的座次仍未排定。哄抢大主播的现象暂告一段落,新一轮的角逐已经开始。目前看来,移动直播领域新的争夺将围绕内容布局和VR等新使用场景来进行。前者拼的是平台的资源和速度,后者则需要在技术和玩法上进行积累。
2016年,共享经济领域堪称全面爆发。Uber、滴滴出行、Airbnb、摩拜单车与到位……,打开各种媒体,受众总能在不同的平台看到关于它们的消息。
简单来说,共享经济就是以场景社交化为基础的协同经济形势,通过闲置资源和冗余资源的有效配比,以极低的成本进行点对点的使用权交换。比如我有一个不玩的玩具,你愿意花一些钱体验一下,我把它交给你,这就完成了一次共享经济行为。
说到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共享经济行为,那当然就是网约车了。在2016年,网约车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件,首先就是8月1日,Uber和滴滴出行正式宣布合并。这一次的联姻曾经被外界普遍认为有助于终结网约车价格战,整合双方的高素质人才和本地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但是接下来的另外一件大事件,却摧毁了这个曾经宣称要“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的同盟。而这,就是网约车新政的到来。网约车新政允许不同城市制定不同的网约车政策,规范市场。而不少城市纷纷借此推出了“史上最严网约车新政”,甚至对网约车司机的户籍所在地都进行了严格限制,这就导致大量从业者不得不退出了网约车市场。而有意思的是,越是滴滴出行的市场重镇,这类新政往往就越严格。
在网约车司机大量消失之后,滴滴出行开始迫不及待地整合自己手中的资源。先是下架Uber的APP,然后督促Uber用户转移。而滴滴出行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把Uber中国和滴滴出行的司机全部转移到自己的新运力中心去。而这也宣告了Uber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了网约车半壁江山的品牌,被全面“滴滴化”。
从网约车市场的风云历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现在有不少平台都能够为用户提供共享经济服务,让用户通过平台以自己的多余资源获得自己所需,但也同时整个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了平台等因素的制约。在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共享经济行为还是处于无意识的游离状态中,要么平台本身过于排他(比如滴滴出行,除了网约车之外,很难开展其他业务),要么就是平台本身缺乏制约,既充斥着大量不良内容,又没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更没有完全摆脱价格战的套路。
所以在未来,共享经济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与想象空间的市场,很可能会经历一次大洗牌的过程。那些已经被政策所制约的细分市场,会慢慢放开尺度;而那些目前还处于混乱状态中的细分市场,又会被进一步规范化。只有在经历了数次阵痛之后,属于共享经济的未来才会徐徐到来。
2016年年初AlphaGo以4比1的比分战胜韩国高手李世石,拉开2016年人工智能大幕。在许多人惊叹于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人工智能也正从概念逐步走向实用。
2016年智能家居经历了高潮和低谷,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品的智能化,即将所有家居用品连接到人的手机上,由APP远程控制。第二阶段是智能互动,即是两个或N个家居用品可以联动起来,比如智能窗帘打开后室内的灯就会随之自动感应关闭。
现阶段,以上智能家居的技术早已实现。在智能家居这个战场上,既有高通、英特尔和TI等老牌科技企业,谷歌、苹果和微软这些互联网巨头,也有海尔、三星和LG这些家电厂商,以及广电与中国移动这类运营商。整个行业由巨头牵头制定标准,中小玩家踊跃参与,并逐渐发展壮大。不过,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是弱智能,新鲜感过后,这种只是把开关移植在手机里,或弱联动的智能化开始引起外界质疑,用户的热情也被糟糕的体验所降温。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的第三阶段逐渐映入人的眼帘,完全人工智能化的智能家居将实现全自动、自学习,以及自感知的智能家居系统。也就是说摈弃掉手机,给智能家居装上更为智能的人工大脑,完全解放人为控制家居,让所有家居拥有明白用户心思的能力。当用户结束劳累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中,由人工智能调配,大门、洗澡间的热水、客厅的空调……,一切都无需控制便可以自动打开,人只作为享受的中心而不必为此太过操心。
然而,在实现第三阶段智能家居的过程,将充满未知,每一小步都需要大量的科研攻关和失败尝试。而且由于利益划分问题,如今的智能家居呈现着标准不统一、协议不兼容的怪现象。比如英特尔与三星、戴尔、博通和Atmel等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谷歌、苹果和微软这些互联网厂商加入了高通主导的AllSeen联盟,但苹果自己还提出来Homekit,谷歌收购了Nest以后也力推Thread。
任何一个领域赋予人工智能都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谷歌、百度发力的无人驾驶汽车;阿里巴巴力推的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苹果引以为傲的语音识别Siri及微软的小娜。在国外苹果与谷歌双雄争战,在国内,BAT、京东、小米和海尔等各路大军涉足。智能家居作为与人三分之一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将是人工智能重点的发展方向,它将包含的不是哪几种技术,而是整个人工智能成果的集成。随着2016年人工智能在多项领域的突破,这些成果将催动2017年智能家居的裂变,一个更智能的未来或将在明天出现。
不同于以往,手游市场在2016年,呈现了三个阶段式的变化—重度手游的“盛世衰落”、VR游戏的“昙花一现”以及二次元(架空、幻想)手游的“前程似锦”。
2015年,国内业界就开始盛传“重度手游成趋势”,随后各大手游厂商的该类作品集中上架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何为重度手游?如果从内容集成、占用时长以及付费点来说,它和端游及页游十分相似:与端游如出一辙的功能设置,与端游一般无二的时间和活动要求,以及跟进毫无意义的游戏剧情,仍然与端游一样,重度手游的付费机制囊括了各个消费层次,VIP机制是其中最深的坑。
虽然各手游厂商都赚了个够,但好景不长,以“热血传奇”为首的重度手游,因毫无底线的消费机制与千篇一律的游戏模式,让玩家极速形成了审美疲劳与抵制心理。
时至年中,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波高潮—VR头显设备。随之相关产品的科技感也越来越像模像样,不少“颇有远见”的游戏厂商开始正式涉足该领域,资本少一点的做游戏,资本多一点的搭平台,总之市场被炒得热火朝天。但让人诧异的是,喧嚣数月的VR市场忽然间“安静”了,再没有大面积的新闻广告,也没有任何社交平台的话题炒作。但实际上,VR游戏进入了相对平缓的发展期,它在以局外人无法察觉的方式悄然“生存”。
时至如今,VR游戏的主流模式发展成了“头显+操控手柄”,除了屈指可数的线下体验店,私人购置如HTC Vive、Oculus和OSVR这几家主流硬件商的配套设备,仍然只是高端玩家的选择。目前,在国内游戏内容提供商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国外的几十款精品游戏尚能支撑这个小众市场。
最后是二次元手游,它的表现恰恰和VR游戏相反,原本十分小众的市场,正在迅速膨胀。几乎是谁也没想到,一帮二次元玩家会引爆手游市场的新潮—Bilibili(B站)从2015年开始就涉足手游分发业务,但无奈效果甚微,而当Bilibili宣布“由陈坤代言的手游FGO,预约用户数超290万”时,才真正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随后,二次元手游被国内手游厂商大肆推广,加之一系列作品充斥市场,一时间小众成了大众,二次元手游的时代也正式进入发展期。如果以《阴阳师》做标签,2016年的手游市场总算交了一个不错的答卷。
已经5岁的国内手游市场,如今依然充斥着许多不堪入目的无耻抄袭、盲目跟风以及厚颜盗版等“顽垢”。但随着网易和腾讯这两大巨头的生存优势愈发明显,本就几乎朦胧可见的市场规范,也似乎快要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