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女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

2016-05-30郭颖

资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基础运动

郭颖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最后一环的大学体育课,是他们增强体质、调节生活、蓄养精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最后阶段。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大脑负荷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高校女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心理状况分析,以求为上好女生体育课提供参考。

一、女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特点

1.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性

目前在校女生年龄一般处于18-21岁之间,她们曾接受过十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体育课的意义、作用都有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明确的理解,但他们对上体育课的动机却是多种多样的。据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助于促进完成各科的学习任务”等,也有个别人讨厌上体育课。这表现他们既有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态度,又表现出学习动机的不稳定性。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加速期的女生,运动后心理疲劳到来过早,对体育课有更大的惰性,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进取精神稍差,怕失败的动机往往高于取胜的动机。

2.学习兴趣具有间接性

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兴趣产生的基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并和相应的活动爱好相联系,只有在社会性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才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是在中学上课兴趣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具有连续性和扩展性的特点。由于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差,侵占体育课的现象严重,“放羊式”教学现象极为普遍。学生既接触不到应有的运动项目和设施,也学不到有关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高校阶段的运动兴趣,尤其是女生的上课兴趣更低,给体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在系统的体育教学中产生了“断层”和“不平衡”的现象。要搞好体育教学,必须尽力补接“断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平衡”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3.学习项目具有选择性

据调查由于女生胆子小,对“冒险”性项目,表现出犹虑、畏惧。对脏累、吃苦和器械性项目自觉参加或感兴趣者不多,对中长跑项目最不喜欢,对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喜爱程度较高,尤其对艺术体操、健美操和舞蹈这类动作优美的项目表现明显的偏爱。产生这种选择的差异和女生在青春发育期所表现出的爱美、爱清洁、情感丰富以及身体的柔韧性、韵律感、节奏感强有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就有可能动摇她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应有针对性

1.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本身要热爱体育事业,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其次在教学中讲解生动、活泼,给学生产生美感。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开展一些学生兴趣较高的游戏或喜爱的项目,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女生素质差,体质弱,胆子较小,易失去运动信心,产生胆怯、害怕等心理障碍,不敢锻炼,要多鼓励,多示范,多辅导,以此来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

2.扬长避短,合理安排

针对女生爱美怕苦,自尊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发挥其有利的方面,克制消极方面,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尊强,可以促进她们积极学习,以取得优于她人的成绩;有时为了表明不比别人差,会再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这对体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自尊感,促进体育教学。批评要注意方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根据季节和运动后的清洗条件,安排运动项目。如冬季可安排一些耐力、速度耐力和力量项目,在夏季可以安排一些器械性和柔韧性等项目。

3.掌握情绪,增加趣味性

运动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以特殊形式表现的心理状态,是对上体育课态度的特殊反映,当学生对练习处于较高的情绪状况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动作要领掌握的就快;当情绪低落时,就会消极应付,平时可以完成的动作也会受到心理障碍,难以完成。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特别对一些单调重复的练习,在教法上可穿插游戏和竞赛的方法进行,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4.照顾全局,因人施教

高校女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身体素质、运动兴趣、体育基础和知识以及性格各不相同,但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标准是一样的,教学中要注意到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的。否则也会挫伤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基础差的同学就会失去上体育课的信心。在教学中由于接受能力和运动能力不同,会产生“不平衡”现象,对此应“齐步走”;对素质好,有一定专项才能的,不能放任自流,要提高要求,使其潜力发挥出来;对基础差,懒动好静的同学要重点辅导,加强练习,并照顾到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少批评,多鼓励,使她感到有进步,增强运动信心,以此提高自我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体育课基础运动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体育课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不正经运动范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