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结合 灵活教学
2016-05-30冯秀玲
冯秀玲
“先学后导 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要实现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途径的有效教学。它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要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三个核心要素呢?
一、师生共备 发现问题
“问题发现”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备”的课堂教学来体现。
首先,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根据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去发现文本问题,并系统整理自己所发现的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通过自我评价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经过学习小组合作提炼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认为重要的问题,认真、系统地填入《问题发现单》提交给学科教师,为下一步的“问题生成课”做好准备。这一行动可在课前实施或课中实施,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结构化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阅读整理《问题发现单》,将学生的未知问题作为重要课程资源融合到备课中。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对那些发现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问题生成”的学习。
二、师生共学 生成问题
“问题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学”的课堂教学来体现。
问题生成方式主要有自我生成、合作生成两种。自我生成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问题单》内容,生成文本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问题生成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训练来完成;合作生成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生成问题,通过对话、展示、辅导、评价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行动主要是在“问题生成课”上实施,也可以在课前结构化预习中生成。
“问题生成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具体流程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是学生带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自主学习,评价《问题发现单》;其次是在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对个性问题进行有效评价、答疑解惑、二次生成小组共性问题;再次是小组间交流合作、排疑解难、系统思考、筛选组合,最后生成全班的共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师生独特交流、评价、帮助来解决;最后,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内让學生完成《问题生成单》。
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扮演的角色是激发者、观察者、引导者、督促者、鼓励者、服务者,为学生问题生成创设有效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对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去学习。
三、师生共探 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师生共探”的课堂教学来体现。
针对“问题生成”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的,要求学科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问题训练单》,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
“问题解决”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记忆、提升能力。具体流程是: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回顾问题、呈现问题;其次,对问题进行归纳和科学指导,在学生广泛占有学习资源的前提下和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有效评价和解决,进而对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系统归纳,指导学生有效记忆、占有知识;再次,对主要问题进行多元化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问题训练单》。
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资源提供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对于那些大胆解决问题、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应予以鼓励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问题发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完成《问题发现单》;在“问题生成”环节中,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并设计具有任务驱动性的《问题生成单》,让学生完成《问题生成单》;在“问题解决”环节中,由教师呈现问题、创设情镜、标准指导、科学评价,组织学生训练问题,让学生完成事先设计的《问题训练单》。
当然,上述三个要素如何得到有效体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课型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如对容量小的教学内容,可在一节“综合解决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中等的教学内容,可在两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对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则可在三节课中体现三个要素。
(作者单位:高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