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古代中柬关系研究综述
2016-05-30周航
【摘要】古代中柬关系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以来研究者不乏其人。本文对20世纪以来国内研究中柬关系的情况作了简要梳理,分概述性研究、细节研究、文献研究及资料汇编等几个方面。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中柬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关键词】中国;柬埔寨;关系;综述
中国和柬埔寨的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正史中有很多关于古代柬埔寨的记载。今柬埔寨土地上古代先后有扶南、真腊等国家,他们都和古代中国有密切的来往。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古代中国和柬埔寨的关系作了较多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篇相关文章梳理古代中柬关系的研究情况。鉴于此,笔者试对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古代的中柬关系的研究进行分类整理,略作评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述性的研究
以整个古代为论述对象的研究,陈序经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扶南史初探》(《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海天出版社,1992年)对中柬关系有初步的探讨。陈显泗的《两千年来中柬人民的友好关系》(《历史研究》,1978年09期)一文虽未明确强调两国的政治关系,但其论述的内容已颇多涉及到政治关系,如互派使节等。闵尔的《中柬两国在古代的友好往来》(《历史教学》,1966年01期)则是择几个重要的时期,论述两国的交往情况。专著方面,陈显泗《柬埔寨两千年史》(中国古籍出版社,1990年04月)、卢军等人的《柬埔寨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12月)、梁志明等主编的《东南亚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有专门的篇章对古代中柬的关系有概括性地论述。其他的还有一些关于东南亚通史或柬埔寨通史之类的著作也偶有提到,但基本叙述极为简略,也无甚新观点,在此不必一一列举。
以部分时段为论述对象的研究而言,余思伟《扶南王国与古代中国的关系》(《东南亚研究资料》,1981年04期)认为两国在一世纪后半期就已经建立了交往关系,随后的交往更加频繁,并且深入到经济、文化等领域,一直持续到扶南王国的灭亡。喻常森《吴哥王朝的对外关系》(《印度支那》,1988年03期)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吴哥时期同中国的关系,认为吴哥王朝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是在践行其“远交近攻”、“实惠外交”的策略。潘慧琼《唐前中柬朝贡关系考述》(《社会科学家》,2011年04期)分别考述了三国、两晋、南朝与扶南的朝贡关系,认为扶南的朝贡尤其是在南朝萧梁时期非常频繁的重要目的是寻求政治认同及适当保护。青苗《宋代的中柬关系》(《印支研究》,1984年01期)一文考证两宋时真腊共遣使7次,虽不及南朝、唐代和明朝频繁,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明朝两国关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吴国富《忽必烈时期元朝与真腊的关系初探》(《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考述了元代早期同真腊的交往情况。认为忽必烈前期中柬关系收到了占城、安南的阻碍而没有正常开展,后期才回复正常,其中回鹘商人起了较大的作用。赵和曼《元代的中柬关系》(《印支研究》,1982年04期)较为详细地考述了元代中柬交往的情况,并且综合前人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认为两国关系在历代处于“中上水平”,算“比较密切”;二是认为中柬政府间的交往会影响民间的交往。周中坚对柬埔寨的研究也颇为丰富,先后有《中柬友好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印度支那研究》,1981年03期)、《中柬友好关系史的第二次高潮》(《印度支那研究》,1981年04期)和《中柬友好关系史上的第三次高潮—明代中柬关系略述》(《印支研究》,1982年02期)三篇文章,认为萧梁时期、唐代、明朝是中柬关系史上的三次高潮,并逐一做了详细的研究,强调了两国的友好交往。
此外,有一些文章以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为视角,虽未直接研究中柬关系,却为研究中柬关系提供了不少帮助,故此处也将其列出。如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03期)、宓翠《古代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朝贡原因探析》(《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年01期)、廖寅《汉唐时期中国与南海诸国之关系》(《学术论坛》,2007年11期)、周伟洲《唐朝与南海诸国通贡关系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03期)、石云涛《南朝萧梁时中外互动关系述略》(《全球史评论》,2010年00期)、陈永华《两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考略》(《求索》,2005年08期)、刘信君《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等。
综合来看,概述性的研究偏重于就事论事,而缺乏理论性的研究,对两国关系的性质认识也还不够。七、八十年代的研究强调了两国友好、共赢的关系,较少提及两国的朝贡、宗藩关系,这应该和当时的学术环境还不够开放有关系。2000年以后的研究,较多地涉及到朝贡、宗藩等问题,但专门以中柬关系为论述对象的文章则屈指可数。
二、细节问题研究
一些文章对中柬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做了探讨,如对两国关系的性质的确定,两国交往开始的时间,朱应、康泰出使的时间及活动,周达观出访的时间,都有专门的探讨。陈显泗的《扶南(古代柬埔寨)不曾是中国的属国—罗兹·墨菲〈亚洲史〉关于古代柬埔寨历史的一个误判》(《东南亚之窗》,2006年01期)认为扶南与古代中国是友好关系而非宗主国与属国的关系,明确对古代的中柬关系定性。对于两国交往的开始时间,五十至八十年代有较多学者都参与了讨论,形成了各种观点,最终1世纪下半叶的观点较有说服力,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朱应、康泰出使时间,经过学界的长期研究,现在也基本确定在公元244年—252年之间。卢滨玲《访问柬埔寨的东吴使臣朱应与康泰》(《中外文化交流》,1998年03期)、陈连庆《孙吴时期朱应、康泰的扶南之行》(《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陈佳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和〈吴时外国传〉考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04期)等文章对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的活动有详细的论述。何养明《中柬关系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对周达观出访时间进行考证,已经被确定,即公元1296年7月到1297年6月,前后大约1年时间。赵和曼《也谈周达观的柬埔寨之行》(《印度支那》,1987年02期)对周达观的出使效果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其基本达到了出使的目的。
细节研究的文章对古代中柬关系中的许多问题的考订,进一步清晰了两国交往历史。它弥补了概述性研究中无法细究而又确实存在研究必要的问题的不足,为正确认识两国关系大有裨益。
三、文献研究及资料汇编
文献研究方面,赵和曼《〈吴时外国传〉考释》(《印支研究》,1983年04期)考证了朱应《扶南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的成书时间、内容、失传时间等,以及引用《吴时外国传》的书目,肯定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郭振铎、张华腾《〈吴时外国传〉初探》(《殷都学刊》,1989年03期)偏重于考证其内容,认为它对扶南的记载非常详细,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同样是研究古代柬埔寨的重要史料。对《真腊风土记》的研究就丰富得多,该书的版本、内容、作者等各个方面,都有学者作详细的研究。专著方面,陈正祥的《真腊风土记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是一部很好的研究著作,金荣华和夏鼐分别于1976年和1981年出版了《真腊风土记校注》,皆为质量上乘的学术著作。论文方面,许永璋《我国古籍中介绍柬埔寨的一本专著—〈真腊风土记〉》(《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对《真腊风土记》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述,肯定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许肇林《评〈真腊风土记〉的三个校注本》(《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集)》1981年03月)通过对陈正祥、金荣华、夏鼐三人版本的对比研究,认为夏本最佳、最详,并补充了几个上述三人都未谈到的问题。赵和曼《中外学术界对〈真腊风土记〉的研究》(《世界历史》,1984年04期)系统回顾了自周达观成书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外对《真腊风土记》的研究状况,肯定了既定成果,并期待新的研究。段立生《〈真腊风土记校注〉之补注》(《世界历史》,2002年02期)对夏鼐的《真腊风土记校注》做了重要的补注。对《真腊风土记》内容的研究,论文更是比比皆是,如对其中的佛教文化、历日文化、女性形象、华人群体都已有研究,此处也不作一一列举。李长林《评〈中国古籍中有关柬埔寨资料汇编〉》(《印度支那》,1989年02期)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出版对进一步研究柬埔寨历史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注释过于臆断等不足。叶枫红《我国东南亚研究的一大成果—评〈柬埔寨两千年史〉》(《东南亚纵横》,1991年01期)一文总结了该书取材比较详尽、直面疑难问题、基础研究充分三个特点,也指出了其结构有些失调、近现代内容偏少等不足之处。
资料汇编方面,《中柬关系大事记》(《印度支那研究》,1980年07期)算是较早的中柬关系资料的汇编,记载了公元84年到1980年6月两国交往的史料。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了郭泽峰、吕殿楼、王冕主编的《中国古籍中的柬埔寨资料汇编》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柬埔寨历史资料的汇编,为研究柬埔寨历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后,中华书局又于1986年出版了陆峻岭、周绍泉主编的《中国古籍中有关柬埔寨资料汇编》一书,又是一部研究柬埔寨历史极为便利的工具书。由于国内关于柬埔寨的资料不算太丰富,所以文献汇编方面的成果不是很多。
四、研究展望
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研究中柬关系的成果虽然已经不少,但还远远没有展开,且研究多为文献的梳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基于此,笔者以为,在如下几方面还需努力:
第一,加大对国外文献的收罗,尤其是柬埔寨方面考古资料的发掘与应用。这将是研究柬埔寨历史最有力的资料,但却要求考古事业相应的发展。故而重视考古业的发展、加大与考古学的联系是推动以后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提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现有的文献条件下和传统的研究方法下,该项研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而考古资料的新发掘又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改变研究思路,或能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三,以正确的史观来研究两国关系。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应当运用到研究中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中柬两国的关系,对两国存在的朝贡、宗藩关系应当予以充分而正确的研究与认识。
总而言之,两国的关系应用一种历史的、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尽量还原历史上两国交往的本来面目。将来的研究应更注重交流,学科内的交流以及跨学科的交流,只有不断地交流才能使研究水平不断地提高。
注释:
[1]如公元前1世纪上半期说,见吴紫金《柬埔寨和我国的友好联系开始于公元前一世纪上半期》,载《光明日报》1956年8月2日;公元前1世纪中叶说,见郭振铎《文明古国柬埔寨》,载《开封师院学报》1979年01期;公元1世纪说,见吴紫金《中柬友好具有悠久的历史》,载《人民日报》1960年12月15日;公元3世纪说,见伯希和著、冯承钧译《扶南考》,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丛译七编》,中华书局,1957年,又见朱锲《中国人民和柬埔寨人民友好的历史关系》,载《光明日报》1956年4月12日,又见周一良《中国同柬埔寨的友好关系》,载《人民日报》1956年2月13日;公元7世纪说,见春风《中柬友好史话》,载《羊城晚报》1965年11月3日。
[2]见陈显泗《中柬交往史中两个问题的研讨》,载《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赵和曼《〈文明古国柬埔寨〉质疑》,载《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何养明《中柬关系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载《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3]主要有三种差异较大的观点:一是公元226年一231年间,见亚新《悠久岁月织成的中柬友谊》,载《光明日报》1965年9月28日;一是公元225年一289年间,郭振铎《文明古国柬埔寨》,载《开封师院学报》1979年01期;一是公元244年—252年,见陈显泗《中柬交往史中两个问题的研讨》,载《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其他如245—250、243—252、245—251等与244—252观点大同小异。
作者简介:周航(1991—),男,汉,四川达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