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

2016-05-30龚希修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联系实际生本课堂品德与社会

龚希修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引导小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培养道德素养的一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趣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生成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本课堂  知识生成    联系实际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15

《品德與社会》是引导小学生学习社会常识,培养品质道德的一门课程,但是该科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许多一线教师尚未琢磨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豁然开朗,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们的教学设置要围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情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体验和生成中来,这样才能及时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与探索。

一、挖掘教学要素,明确教学目的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实施教学的准绳和依据。虽然我们反对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但是并不是要全面否定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一方面要弄清教授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弄清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激活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时,我们要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型游戏让学生体验感受竞争的压力和合作的快乐,并学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合作的方法和技巧;(2)通过身边合作共赢的实例,启发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对身边合作的案例和分析,比如班级大扫除,就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拔河、接力赛等体育活动也都需要学生齐心协力合作……这样设置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让知识呈现更契合学生的发展区。这样,学生就能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循着灵动的案例或问题启发进行深入探索,进而从整体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二、结合生活实践,完成灵动教学

实践出真知,知识需要经过实践体验才能完成到能力的迁移。小学生抽象思维尚不完善,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来让学生完成对生活常识和道德培养的认知。比如,在学习《我来做个小导游》时,如果让学生罗列家乡的风土人情,他们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阅历,无法进行完整的介绍。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学习课件资料中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表达技巧,然后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和体验。再让爷们尝试以“导游”的角度,给其他同学们分享“家乡的风光”。如此设置,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更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领略家乡的魅力,并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土特产等进行描述和讲解的技巧,同时,也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活动都是要学生合作完成的,所以,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能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生成团队凝聚力。

三、通过开放课题,驱动综合探索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常识和道德素养的课,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教材不可能体现到方方面面,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我们以此为蓝本设置开放性课题,驱动学生深入到综合探索和实践中来,如此才能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完成理论到技能的迁移和转化。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科技是把双刃剑》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白色污染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塑料不好,因为它不能降解,给环境带来污染;也不能单纯地说塑料好,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因为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具体到这个综合性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边的社区进行调查,并作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深入人群中,让不同身份的人说一说塑料的用处和如何减轻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的看法。最后,经过筛选和讨论分析,总结出相对客观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整个综合课题体验中,掌握了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课题设置要以学生认知为根本,不能为了热闹而设置不切实际的活动,这样就偏离了教学活动的初衷,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课堂活动,完善活泼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我们可以借助这个特点,将品德与社会以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课堂活动的形式展现给他们。譬如为了让学生懂得礼让和照顾残疾人,笔者就让大家通过课堂活动来体验残疾人生活中的痛苦和不便:可以将学生眼睛蒙上让他们当“盲人”,也可以绑上他们的一条腿让他们当“瘸子”,在活动时间内让他们去完成一些任务,体会残疾人的不易。这样的活动震慑心灵,许多学生活动中都哭了……学生们在活动化的教学中,有了最具个性的心理体验,这是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在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的活动必须有助于学生体会和感受,从而提升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千万不要哗众取宠,设置与课堂内容相去甚远的活动;其次,课堂活动教学还要考虑到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的匹配,许多活动都是要学生合作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能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生成团队凝聚力;第三,教师要适时指导。小学生好玩心大,自制能力有限,如果我们不加以约束和指导,他们会偏离主题,如搞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这样就偏离了教学活动的初衷,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笔者联系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生本课堂构建的几点分析与探索。总而言之,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全面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吸引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来完成知识生成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认知,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竹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D].长春师范大学, 2014.

[2]董泉凤.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14).

猜你喜欢

联系实际生本课堂品德与社会
探究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谈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