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016-05-30潘青峰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民族音乐重要性

潘青峰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上溯源久远且延绵不绝的东方音乐文化的代表,每一个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人都应当了解它、熟悉它。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性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思想,去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而我们的民族音乐具备其独特的艺术美:优美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丰富的表现手法、深远的意义和神韵。民族音乐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加深他们对音乐美的理解。本文就民族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 教学 审美能力 重要性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上溯源久远且延绵不绝的东方音乐文化的代表,各民族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共同劳动,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音乐,它尤如璀璨明亮的繁星闪烁在历史的碧空之中。又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当今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引进到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民族音乐教学具有激发学生的兴趣重要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情趣又从何而来呢?我国的民族音乐优美高尚,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不但能对学生的精神起着净化、激励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首先在这些方面做较深入的引导和渲染,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爱上民族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和声美、旋律美,起到共鸣共感,感受调和统一。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但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要了解,而且还要了解它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及曲调特点,以及还要对民歌的地方方言等进行了解,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韵味所在,才能在学习、工作、劳动时,形成意志的统一、行动的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二、民族音乐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之美鉴赏力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由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所决定,对其精髓的理解及喜爱只能是有着同样文化氛围的人们。所以民族音乐的内涵就在于表达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民族信仰等内容。为了使学生会欣赏并把它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我们要对教材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首先把相关教学内容分类组合整理出来,仔细观察教材的系统要求,然后制定出各类内容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做到不仅仅把教材中的内容教会,还要充分理解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乐器构造中知道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中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感叹只有不懈的努力才有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幽默诙谐的民歌等,通过和其他艺术门类包括与西方艺术的对比中惊叹我们的二胡也能与小提琴媲美,但只有二胡才有《二泉映月》的凄美;我们的锣鼓也能与爵士鼓媲美,但只有它才有《春节序曲》的洋洋喜气;我们的古筝也能和竖琴媲美,但只有古筝才有《寒鸦戏水》的典雅等,我们不仅让学生学会看戏剧艺术中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还知道它的刚正不阿、机智善良、临危不惧。在教学时,通过观察比较、听赏感受、表演尝试让他们懂得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魄在他特有艺术中得到的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懂得如何去欣赏只属于自己的艺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

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民族音乐之美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民族音乐在表达情感的艺术上是最擅长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还能产生一种高尚、正义的情感,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得以完善,灵魂得以净化与升华。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歌曲、戏剧、器乐的演唱演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使学生对人生充满希望和追求,增强对生活、生命的自信和挚爱。

民族传统音乐作品是我国人民音乐才智的结晶,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作为教师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识参与、行为参与和综合参与,先让学生初步欣赏音乐,再指导学生分析乐曲中的主题及表达主题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听,最后让学生讨论、分析、理解,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听”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欣赏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来引导学生体验民族音乐的情感,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意识参与使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理解,并获得民族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其次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也就是行为参与,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地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感知民族音乐魅力的过程中并能够以自觉、主动且富于情感的方式来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创造音乐,正确评价音乐。通过他们的音乐实践不断强化这种意识,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识,唤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感。最后以综合参与的形式投身到民族音乐继承与传播的行列中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只有在音乐中注重情感体验,就能在民族音乐中获得真善美。

四、民族音乐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各种音乐形式的教育与实践,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民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时,不仅从音乐中获得高尚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的审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能产生强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六岁就开始练习小提琴。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因此,民族音乐教育如果没有实践,任何的提高和培养就是空话。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一个表演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我们的教室、音乐厅等,校内外的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等,这个舞台上培养的不单单是演唱、演奏能力,还包括表演能力、心理素质、表演欲望等等。通过这个舞台,爱表现的学生能够得到表现的经验,从而使他表现得更加好,不爱表现的学生能够训练自己的胆量,树立自己的信心。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学习,该作品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一绿草如海、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等,来描写蒙古族人民安宁、自由、美满的生活。抒发了牧民对生活的赞美之情,这些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听、看、演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来丰富学生对草原生活的体验,使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常识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评价欣赏音乐。并通过通过开展演唱竞赛、舞蹈表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内蒙古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加对蒙古族民歌的感受,并能使学生从中发现内蒙古音乐文化的产生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样通过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感受民族优秀音乐作品魅力,更多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坚定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信念,从而产生强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常伟.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民族音乐重要性
“0”的重要性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