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
2016-05-30彭忠富
彭忠富
凡是跟“粑”沾点边的小吃,比如叶儿粑、糍粑,甚至“三大炮”,都跟糯米有关。糯米,又称酒米,因为可以酿造米酒,故而得名。酒米富有粘性又带些甜味,演变出了很多小吃来。坝坝筵上的酒米饭,那是小朋友最喜欢吃的,他们全然不顾父母的谆谆教诲,逮起盘子就往碗里擀,有时分配不均,还争得不可开交。端午节的粽子,虽说变换了些形状,但其实质还是酒米饭,照样受到大家的追捧。
酒米饭不管蒸得有多么软和,仍然能看出酒米的样子来。但是打成了糍粑,我们就不一定知道那是酒米做的了。绵竹本地人是不打糍粑的,估计跟本地的酒米产量低有关,他们把水田都种了饭谷,多打点稻米多卖些粮食那才是正经事。但本地也有卖凉糍粑的,多喜欢摆在公园、步行街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卖凉糍粑。
“来份凉糍粑!”我走上去说道。女摊主答应一声,就端起一个盘子来,在每个糍粑上面用勺子蜻蜓点水般加上些蜂蜜、玫瑰和白糖,然后就递到我手上。在这些佐料的点缀下,凉糍粑的色彩变得赏心悦目起来。用牙签插起一块,送进嘴里,香甜糍糯,有一丝凉悠悠的感觉顺着食道下去了,十分舒服。
凉糍粑虽然好吃,但是制作起来却比较麻烦,主要是打糍粑费时费力。豆沙凉糍粑是四川温江传统小吃,夏季时令佳品。温江种酒米,历史悠久,由于水土气候适宜,耕耘得法,酒米产量高,质量优,这就给农家打糍粑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逢年过节都要打糍粑,家家户户都有石质碓窝,走在村子里,听到碓窝里不断地发出“砰砰砰”的声响,那意味着远方的游子要回家团聚了,又过节了。
打糍粑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亲自坐阵指挥。首先得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2~3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也即是饭甑开始上大汽,甑子盖开始滴汽水时起锅)。这样蒸出来的糯米饭,不烂不焦,气味香浓,粒粒白似珍珠,柔软而有弹性。然后,将熟米饭放入洗净的石礁窝内,用木杵使劲舂茸。这可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力气活,非得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完成。一个人负责反复上下地舂着,收起木杵要快,木杵下去也要快。另外一个人则要在木杵抬起来的时候迅速把糯米饭翻卷一下,以便它们受力均匀。这就需要配合了,特别是舂糍粑的,不注意就会舂到石碓窝沿上,或者舂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数百下之后,糯米饭就慢慢地变得松软,糍在了一起,粘在木杵上。一起一落的机械操作中,足以让一个壮劳力手臂变得酸麻。如果碓窝是长条形的猪槽状,那么就可以两个人来打糍粑了。两人轮流挥动T型木锤,一下又一下地打在糯米饭上。糯米饭变得越来越粘,那么挥动木锤也越来越费劲。
糍粑打好后,則需要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挤捏挤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喜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算做成了。
糍粑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既可以裹上黄豆粉蘸黄糖稀或者玫瑰成为凉糍粑,也可以用炭火烤,叫烧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与腊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这样可以储藏2~3个月都不会坏,到插秧时候都有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