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原因及启示

2016-05-30赵凯

学理论·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

赵凯

摘 要: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到延安去”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延安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眼中真理和光明的圣地,成千上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大潮中,为党的建设和民族解放提供重要助力。青年知识分子汇聚延安不仅推动了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发展,对当代党的青年知识分子教育工作也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关注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采取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党的青年知识分子教育工作。

关键词: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中图分类号:D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40-02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延安时期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大批知识分子汇聚延安,党也十分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吸收。在党的正确引导和亲切关怀下,青年知识分子深入生产与生活,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改善一些地方文化水平落后的情况,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生产劳动,投身于革命实践,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精神支持和物资供应。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概况

延安时期,是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随军队到达陕北瓦窑堡,直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陕北前往华北的十三年时间,这一时期是党的重大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时期的艰苦奋斗,实现由弱转强,为之后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卢沟桥事变之后,知识分子源源不断地涌向延安,1937年—1939年达到高潮,到1940年初,延安的知识分子队伍已经达到约4万人。在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多是二三十岁左右的青年知识分子。一些十分著名的知识分子在当时都还很年轻,例如,艾思奇到延安时才二十七岁,胡乔木才二十五岁,何干之也不过三十一岁,有资料记载,在当时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第四批学员中,18-28岁的青年约占85%,超过八成以上的都是年轻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1]。所以,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多数是年轻人,他们为延安革命根据地那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所吸引,接受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造思想,提高觉悟,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为党的建设和民族革命做贡献。

二、延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原因

延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对于革命胜利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2],在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革命队伍,调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大力吸收人才,延安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摇篮。

(一)青年知识分子自身的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犯,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人民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饱受摧残,国家和民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敌救亡成了每个中国人的使命,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进步势力,挽救国家和民族是青年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任务。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前线抵抗不力,大片国土沦陷,经济瘫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知识分子面临失学失业,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在此情况下,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被空前的激发出来,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青年知识分子纷纷挺身而出,加入到战斗中去,成立抗日团体、组织抗日集会、发表抗日爱国宣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腔热血,但国民党对抗日组织的打压,令广大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清楚地认识到,国民党无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而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高举全民族抗日的大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出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对外积极抗日,对内争取和平的良好态度,得到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认同。因此,青年知识分子选择奔赴延安,既是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然,又是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态度的认同。

(二)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吸引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改之前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偏见,充分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制订了一系列关心优待青年知识分子的政策,党采取“大量吸收知识分子”“革命青年来者不拒”的策略,鼓励他们来到延安。1935年,在瓦窑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表示:“知识分子在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是最可靠的同盟者”和“革命的基本动力”。

首先,为青年知识分子创办学校。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在战争中失去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来到延安希望能够继续求学。党先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一方面为青年知识分子继续学习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和改造下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和人才,提高青年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

其次,在工作和生活上,党对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心和优待。各根据地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让知识分子参加学校、军队、政府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1942年前后,中共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青年干部教育方针和原则,体现出党对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视。因此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经过发展成为党员,有的担任了领导干部,肩负了党的重要工作。在生活上,由于延安物资十分匮乏,生活物资采取平均分配的“供给制”,为了照顾青年知识分子,在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每月还发给他们较高的津贴补给,例如著名学者何干之的待遇是每月20元津贴费,还配一名警卫员,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只有5元。

另外,延安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也是吸引青年知识分子前来的重要因素。在根据地,党的领导人平易近人,官兵与民众相处融洽,政治民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优良的社会风气,与国统区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延安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园,不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前来。毛泽东曾描述:“延安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成百上千”,又说“延安有六、七千知识分子”[3]。

三、启示

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状况和对党的态度将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李维汉曾说,“青年最容易接受前进的理论,最热心参加前进的事业,因为他们具有优良的本质:高尚、纯洁、坦白、热情、天真、活泼。不仅如此,现代青年,对于抗战有极大的决心和高度的觉悟与努力。虽然青年也有他们的弱点,如直观、冲动、简单、夸大等,但这些弱点,可以从他们优良本质的发展和政治锻炼中逐渐去克服。”[4]因此,如何让青年知识分子突破重重考验,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延安时期”到延安去“这一浪潮给当今的青年知识分子教育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党非常注重先进性建设,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党建方面都走在时代前列。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先进性,使延安成为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依然是党建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先进性,顺应时代发展,才能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当下党的建设遇到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困难与挑战,而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最活跃最紧跟社会发展潮流的群体,要想做到吸引青年知识分子,使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又能团结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要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要在自身素质、思想政治觉悟上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充分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认同,才能吸引更多青年知识分子自愿加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来。

(二)关注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是渴望民主、自由、平等的,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延安时期,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一方面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方面还有封建残留的荼毒,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作为思想最先进的一部分,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和平等,使知识分子看到了未来与希望,知识分子选择奔赴延安,便是选择了民主、自由和平等。来到延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想方设法满足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以保证青年知识分子没有后顾之忧的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做贡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明智的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要想让青年知识分子发挥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就必须关注其需求,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真正关注和需要的是什么,针对该群体的需求进行有特色的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的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其更加坚定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

(三)采取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灌输作为一种重要原则和方法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时期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当中,知识层次构成复杂,其中很多人并不是十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创办学校,为青年知识分子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除了直接的理论灌输,还采取了人文关怀的形式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和优待博得了他们的好感,这种间接引导的方式使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留下良好的印象,对于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后来党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挑战,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持续开展思想政治灌输工作,另一方面要间接引导青年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既不会引起青年知识分子的疲劳和反感,又能使其合理地融会贯通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总结

从古至今,青年知识分子都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党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知识分子的帮助,同时,历史的经验表明,青年知识分子要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8.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8.

[3]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4]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5]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何干之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J].理论学刊,2010(12).

[9]张正光,张远新.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09(2).

[10]朱书清.抗战时期青年奔延安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0).

[11]陈晋.漫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J].党的文献,2015(1).

[12]汪云生.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J].学术界,2005(4).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毛泽东延安时期改造干部学风的思想及启示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延安时期社会保障工作述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
试论“自我虚化”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