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情怀
2016-05-30刘桂盛陈汉强刘学斌林丕谟宋锦标
刘桂盛 陈汉强 刘学斌 林丕谟 宋锦标
街巷如同一个城市的面孔,它们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人文、地理和世俗风貌的忠实记录者。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特别是商业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和教科书。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是其成长发展的“底稿”,是最生动的物质记忆,也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当好好保护和珍惜。
时光加速改变着每一条老街古巷的容颜,人们在加速纪念着心底里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怀。只有老街巷里绵延的日子,似乎每一天都差不多,仿佛空气也会凝固。
上一代人担心,年轻人会忘记这里,忘记历史。年轻人则在担心,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再难找到古城的灵魂。人们陆续从老宅里搬了出去,生活在缤纷多彩的霓虹之下;却又三不五时地回来履行“传统义务”,感慨静谧时光的难得。
斑驳不只是蔓延在老街巷的墙面上、地板里,它还盘桓在人们的心上。旧与新的矛盾,衰与荣的纠缠,人们努力捡拾起那些被光阴掠走的一切,再把这一切整理成历史文献。
历史街巷的活力更新
历史上,汉代开始称城市干道为街,居住区内道路为巷。街字本指四通的道路。战国以后的里坊制城市,坊间道路称街,坊内道路称巷。街中又以通城门的为主干道,如汉长安城的“八街”,唐长安城的“六街”。隋唐时,里坊面积增大,坊内开辟十字干道,称十字街,坊内支路称曲。宋代以后的城市撤去坊墙,改为街巷制,沿用里坊制城市的方格网街道,并把坊内街、曲改造成以东西向为主的巷,以利建造南北向的住宅。巷可直通干道,交通大为便利,但大片房屋密集,无坊墙阻隔,火灾极易蔓延。南宋初规定,街、巷每隔一百间的宽度留一条一丈宽的火巷(或称火弄)。元明两代沿用这种道路网。街和巷作为城镇道路的名称沿用至今。南方有些城市还称巷为弄(或衖),北京多称胡同。这种方格网街加东西向巷的道路系统是中国宋代以后城市街道布局的主要方式。此外,也有为了适应地形或扩建改建时形成斜行、环行或放射状道路网的城市。
物是人非,是最让人伤感的。那些历经了沧桑的古街巷,终于抵不住城改浪潮的冲击,在一个黎明,抑或一个周末,你再去光顾那一条条曾依恋的街巷,已是人去街空了,悄然从这座小城的版图上被剥离。此刻,你只能置身于拆迁的废墟,痴痴地回味着古街巷曾经的过往与鲜活。
近年来,一片片商住楼,拔地而起,拉开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而老城区里一片片古街巷,在岁月的深处,也渐渐失去一度的繁华,剩下的是自身的本真和淡定。那些急功近利的开发商们,热衷于拿“净”地,赢得丰厚的利润,而冷落了古街巷的开发与改造。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在这里依然如故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地,默默地观望着起起落落的城改浪潮。
古街巷两侧的店铺,在夕阳的浸染下,再现了曾经岁月里的繁华。也许古街巷迟早一定会远去的,然而,千百年来沉淀在古街巷的文化,总会历久弥新,传承千秋的。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建立在城市的历史之上,许多大城市在实现国际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战略目标中,需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而历史街区正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的名片。
老街如何永葆青春
探索“永葆青春”型商业街形成机理的研究框架,就需要分析商业街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接着归纳永葆青春型商业街的一般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繁荣商业街形成和保持的机理框架。
商业街基本构成要素,是指商业街形成的主要必备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商业街就无法构成。商业街,是指聚集诸多零售商店的一条街道或区域,卖者和买者在这里,在管理者的管理下,进行交易商品和服务的行为。这一商业街的概念,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研究商业街的基本构成要素提供了范围基础,包括商业街的主体形态和客体形态,以及他们的交易行为。主体形态是指商业街的参与主体,包括卖者、买者和管理者;客体形态是指商业街的时空形态,空间形态包括位置(地理氛围和交通状态等)、规模(长宽高、商业街形状等)、景观等。时间形态是指商业街的历史和文化等。
商业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指影响商业街基本构成要素表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表现为商业街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归纳出商业街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技术、法律等宏观方面因素,以及商业街、店铺和顾客需求等方面的微观因素。
永葆青春的商业街,或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它们繁荣或永葆青春的原因。我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就会得出一个繁华商业街的一般共同特征,包括基本构成要素的特征(客体构成要素、卖者主体构成要素、买者主体构成要素、管理者主体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组合后带来的绩效特征(形象绩效、经济绩效)。
通过上述商业街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影响因素和永葆青春型商业街的一般特征的分析,我们大体了解了导致繁华商业街形成的因素,以及繁华商业街的形成标志。我们将永葆青春型商业街的特征作为结果,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原因,影响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就可以建立一个繁华商业街形成机理的框架模型:商业街有着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会首先影响商业街的卖者、买者和管理者等主体,同时还影响这些主体的行为,主体特征和行为在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商业街的客体及表现,最终这些主客体表现导致商业街绩效的水平,这些绩效水平成为我们判断是否形成永葆青春型商业街的标准,或是最终导致永葆青春型商业街的形成。
老街改造要规划先行
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百年金街”美誉的王府井大街,拥有700余年的建街史和100余年的商业发展史,它浓缩了百年的沧桑变幻,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烙印。
王府井商业老街的保护与发展表明,商业街改造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根据东城区总规对王府井商业发展带的定位,未来的王府井将加快功能聚集,注意挖掘文化、空间的两大引擎作用,力争做到文化休闲与商业消费相结合、环境改造与配套完善相结合、地上利用与地下开发相结合;同时,积极与金宝街、银街、崇外大街、祈年大街等区域联动发展,逐步实现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在空间上的南北贯通,在资源上的有效整合,在功能上的合理分工,在布局上的连贯一致,将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建设成为环境宜人、业态丰富、功能完备、特色鲜明、世界闻名的大型商业街区。
在商业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中,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商业老街的改造建设还要注重保护和继承老街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将无形的文脉与有形的商业改造有机结合,从而留住老街的记忆,延续老街的历史,传承老街的文化,发展老街的特色,彰显老街的魅力。一方面,在中国商业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中,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老字号,应进行政策倾斜,对其扶持;在保留传统老字号的同时,吸引其他地方的老字号在此开设新店,以聚集而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可在传统商业老街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人流,活跃商业氛围。
优质服务,是商业老街的立街之本。它直接关系到商业街的形象,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要成为商业街的优势和特点,除了每一个企业要塑造、培育和维护自己的品牌、推行特色经营外,还要突出整条商业街服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功能性。
街头手艺难保护
眼看着爆米花的人停止转动那个黑炉子,马上捂着耳朵转身,能跑多远跑多远,身体紧绷直到听到那一声“砰”。这一系列童年练成的条件反射动作,出现在一个已经奔三的人身上,马上就成了同伴的笑柄。当年,只有听到那一声“巨响”,才会欢喜地跑回来捧起一把热腾腾的爆米花。
如今老式爆米花又重现街头,却不似当年一般会围聚着一帮等吃的孩子。当冷不丁传来的那一声响,却又吸引着你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毫不犹豫地带走一袋爆米花,哪怕这已不如记忆中的香甜。
爆米花、糖画、吹糖人、面塑等手艺,是不少市民童年时的回忆,而现在,想要找寻一位街头手艺人,十分困难。“糖画在我小时候还挺多的,有一个转盘,转到什么,糖人师傅就画什么,公园、学校附近都能看到这些师傅的身影,但现在很少了。”市民徐先生说。
现代娱乐行业对传统手艺的冲击十分严重,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兴趣远高于面人、草编等传统手艺;对零食小吃的兴趣也高于糖人、糖画。市民更没有将这些手艺上升到文化艺术的程度来接受,而仅把其当做休闲品来看待。
随着时代的发展,街头老手艺已经渐渐淡出了现代化城市的舞台,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却让经历过的人们久久难忘。
街头文化焕发活力
街头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HIP-HOP确实也已经成为了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后期,街头文化随着哈韩哈日的潮流进入中国年轻人的视野,掀起嘻哈热潮,到了21世纪,街头文化深入传播到中国的各大城市,对于新时代的潮人型人来说,街头文化已经成为型酷和时尚的象征,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街头艺术”不再局限于街头摆摊或是弱势群体讨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站上了街头飙创意、比人气。街舞、唱歌、魔术、默剧……只要你想得到的表演,几乎都能看到。
街头即舞台,这是街头文化最真实的写照。这些街头艺人中,有的是才华横溢却缺乏舞台的年轻人,有的是凭一技之长求生存的残疾人,他们勇敢表现自己,用才华和劳动拉近了人与人距离的同时,也饱足了自己的口袋。
街头,给了热爱艺术的人一个行销自我的最佳舞台。以台北街头表演“重镇”西门町为例,这儿曾是老台北人记忆中的电影街,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而一度没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划设成步行区及捷运站的设立,才让这里恢复活力,逐渐演变为流行文化的聚集地。不论是发片歌手、涂鸦客、嘻哈舞者或是滑板族,都把此地当作“秀自己”的最佳平台。至于是何种力量,催使这些艺人走上街头的?有人答曰是因为梦想,有些街头艺人希望借由街头表演汲取更多的音乐创作养分,还有年轻人把街头当作秀场,借此磨炼胆量和感染力。
街头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也要有好的观众。如今,民众已经从最开始的不愿逗留,到饶有趣味地享受其中,并愿意大方地“打赏”,街头艺人与市民正在达成一种和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街头艺人已经具备社会“精神治疗师”、“心灵补给站”的角色。
街头艺人是台湾的重要艺术资产,因为街头艺人的存在,民众更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艺术;因为街头艺人的存在,现代的街头也变得更有色彩、更加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