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
2016-05-30古树
古树
戎的原意是兵器的总称,后来引申为军队、军事。从戎就是“从军”或“参军”的意思,投笔从戎是指文人从军。
在中国古代,文人从军的例子很多。从管仲、诸葛亮到曾国藩,成功的典范并不鲜见。但为什么说起投笔从戎就要提到东汉的班超呢?这是因为班超是真的扔了他的笔,“投笔从戎”这个成语也就这样从他这里产生了,他也因为军事上的成就而成为有志从军报国的文人们的偶像。
姓班的历史名人不多,最有名的几个都是班超他们家的人。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班固,撰写了与《史记》有得一拼的史学巨著《汉书》,他还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但《汉书》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时候,班固就去世了,续写以及编辑、校对的任务就由妹妹班昭接手完成——班家的史学梦就这样在父亲和儿子、女儿之间传承实现。那弟弟班超哪里去了呢?你肯定答对了——早就从戎去了。
班超的志向与父亲、哥哥和妹妹不同,虽然他也博览群书,但他不想把时间和生命花费在文学和史学上。他怀抱弃文从武的理想,也与他坚毅、果敢的性格有关。班彪撰写《史记后传》和班固最初撰写《汉书》时,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因被告发,班固被投入狱中,全家上下十分紧张。在当时,私修国史是有罪的,甚至可能杀头。班超担心哥哥在狱中被拷打而难以辩解,立即骑马奔赴京城,不顾危险,毫无畏惧地向皇帝申辩。皇帝读了班固的史书稿,惊异于他的才华,下令立即释放,并招进京城任校书郎、兰台令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班超不仅勇敢,还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班固到京城上任时,把班超也带到了京城。为了能多挣一份薪水贴补家用,也为了让弟弟能学知识、长本事,班固推荐弟弟到政府做抄写员。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打印机和复印机,有大量的政府公文和书籍史料需要抄写,这种抄写工作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但班超显然对这份工作很不满意,他常常停下工作把笔扔了,感叹说:“大丈夫应当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哪能总是舞文弄墨呀!”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的外交家、将领,都因出使、平抚西域之功而封侯。而当时西北边塞的情况与西汉相似,西域各国在大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争取这些中间力量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班超的目光和心思倾注于玉门关外广袤的西域之土。
在大家的眼里,去西域那样艰苦、危险的地方,建立傅介子和张骞那样的功勋,对这些书生来说,实在是太遥远,班超的感叹简直是个笑话。所以每次班超扔笔叹息的时候,人们都取笑他。面对嘲笑,班超傲然地说:“浅薄的人怎么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很有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气魄。
班超想要“投笔从戎”的事情逐渐在朝廷中传开,他不仅没有受到责备,反而让很多人想起他只身赴京替兄申辩时的情景,他的勇敢、他的担当、他的学识和口才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匈奴的威胁使平定西域再次成为中原王朝的迫切任务,名将窦固受命赴西北出击匈奴,而窦固居然带着班超一起出征。这年,班超已经40岁。
不惑之年的班超终于西出玉门关,踏上了实现理想抱负的征程。作为军队里最低级别的文官,班超第一次领兵出战就带了不少敌人的头颅回来。窦固很惊讶,立即派给他第二项任务:作为副手跟随前往鄯(shàn)善国(就是楼兰国)。在鄯善国,他们发现了匈奴的大型使团。班固当机立断,带领30多人纵火夜袭。匈奴使团以为被大批军队包围,不战自乱,结果被全部歼灭。举棋不定的鄯善王在班超的安抚下,主动将儿子送到大汉王朝,表示归附。这件大功震动了窦固,也震动了皇帝,将出使西域诸国归附的重大使命交给了班超。
从这时起,班超带着30多人勇敢地走上了为国建功之路。几年后,朝廷两次给他增兵,总计也不超过2000人。而在最大的战役中,班超统率的西域各国联军接近十万,经过他和将士们的努力,先后征讨和安抚了西域50多个国家,为汉朝征战匈奴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
在西域征战30年,班超思乡情浓,在给皇帝的书信中,他写道:“不敢遥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不惜生死、异域报国的乡情催人泪下。终于,在他71岁的时候,班超返回京城并受到举朝上下的欢迎。但征伐岁月已消蚀了他的生命,回京一个月后班超就与世长辞。然而,他“投笔从戎”的精神,却激发了一代代有志文人的报国之情,也永远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链接——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书写的重要工具和载体。笔、墨、砚都发明于先秦时代,只有纸的产生晚了很久,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在当时,纸张的质量还不稳定,丝帛又太贵,所以还是以书写在竹简上为主。西汉多用刀笔,东汉多用毛笔。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具体所指在历史上屡有变化,宋朝以来通常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省歙县)、宣纸(宣城,现安徽省泾县)、歙砚(现安徽歙县)或端砚(端州,现广东省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