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及演变分析

2016-05-30翁钢民李凌雁

商业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

翁钢民 李凌雁

摘要: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14年的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空间错位分析法探讨我国各地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但发展并不均衡,全国总体错位程度呈下降趋势,高、中错位区地区数量逐渐减少,低错位区数量逐渐增多;北京、上海、江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总量之间的正向错位十分显著,而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青海、新疆等地则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负向错位。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空间错位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绿色产业”和“无烟产业”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4年我国全年创造旅游总收入325万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4万亿元,分别占GDP的51%和38%,两大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常情况下,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丰裕的区域,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呈现出资源、人力与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步性。但在现实中,资源丰富或人力资本丰裕的区域,其旅游或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却较低,形成空间错位现象。空间错位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空间错位方法逐渐被引入到旅游学领域,用于分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旅游流、旅游收入、旅游经济等要素的空间错位现象[1-3];研究尺度主要涉及国家、洲际范围的宏观尺度,区域范围、省域范围的中观尺度以及城市、区县范围的微观尺度等[4-6]。总体看来,空间错位在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某一时点研究要素之间空间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横向比较,针对空间错位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还比较缺乏,分析旅游与文化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错位问题则几近空白。为此,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错位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一方面分析空间上各地区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另一方面探索全国以及各地区错位程度的时空演变趋势,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收集与指数计算

本文分别选取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收入以及GDP作为衡量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为了提高各地区的可比性,消除地区规模对结果的影响,三个指标均取人均值[7]。通过统计年鉴、旅游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收集2004-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指标数据,并按照公式(1)、(2)、(3)计算人均旅游指数、人均文化指数及人均经济指数

以2014年为例,我国各省市区人均旅游、文化和经济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指数值比较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人均旅游及文化指数水平均排在全国首位,人均经济指数水平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天津经济发展迅速,2014年人均经济指数水平上升为全国第一,人均旅游及文化指数水平均排在全国前二,但其旅游和文化指数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上海的人均旅游、文化指数水平和经济指数均排在前列,其旅游与文化产业水平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其他地區三类指数也存在一定错位现象,如江西的人均文化指数相对其他两个指数要高,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等地人均文化指数相对较低,山东、广东、福建的人均经济指数相对较高,山西、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的人均旅游指数相对较高。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问题。

三、空间错位的矩阵分析

空间分析方法中的二维矩阵分析能够依据各指标指数将各地区空间错位情况直观地反映在矩阵中[9]。根据旅游指数、文化指数和经济指数平均值的位置,以及各地区指数值的分布区间,可将三类指标均划分为高(>75)、较高(40-75)、中等(25-40)、较低(10-25)、低(<10)五个等级,对旅游、文化和经济指标进行两两错位分析。

(一)旅游与经济的矩阵分析

从表2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旅游指数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江苏、内蒙古、广东、福建、吉林、重庆、陕西等地,其经济指数也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说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比较明显,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地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而旅游指数较低的地区包括四川、安徽、海南、河南、湖南、黑龙江、江西、河北、青海、新疆、宁夏、云南、广西、西藏、甘肃等地,这些地区的经济指数也相应较低,说明整体发展水平均有待提高。空间错位比较明显的地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旅游指数较低,而经济指数较高的地区,例如山东省和湖北省,其旅游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开发;另一类为旅游指数为中等,但经济指数较低的地区,包括山西、贵州两地,说明虽然这些地方的旅游业发展较好,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还不显著,或者受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经济总量相对较低。

(二)文化与经济的矩阵分析

从表3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文化指数与经济指数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的贡献较大。相反,湖南、山西、安徽、河北、黑龙江、河南、四川、云南、海南、宁夏、青海、新疆、广西、西藏、贵州、甘肃等地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并且经济也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双低”地区。总体来看,以上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而山东、辽宁、广东、重庆、吉林、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文化产业指数较低,经济指数均为中等及以上水平,这种错位现象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其他产业的带动,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并没有影响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江西则是文化指数较高而经济指数较低的错位类型,其拥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显著。

(三)旅游与文化的矩阵分析

从表4二维矩阵中可以看出,各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均对经济有所贡献,但二者的发展并不均衡,贡献程度也不同。其中,辽宁、广东、山西、陕西、重庆、吉林、贵州、内蒙古属于文化产业落后于旅游业,这些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文化产业;而江西则是旅游业落后于文化产业,其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高于旅游业;其余省市的旅游指数与文化指数均表现为均衡状态,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表现为“双高”均衡,而山东、湖南、安徽、黑龙江、云南、河北、湖北、四川、海南、河南、广西、西藏、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则表现为“双低”均衡。

四、空间错位指数分析

(一)空间错位指数模型

为了能够更加明确地反映各地区以及我国整体的错位程度,需既计算各地区的错位指数SMIi,又计算全国整体的错位指数SMI。构建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运用人均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对错位指数进行计算,步骤如下:设总体区域空间为N,由n个地区组成,区域N的人均旅游指标为T,人均文化指标为C,人均经济指标为E,各地區的人均旅游、文化、经济指标分别为Ti、Ci、Ei,E·i为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测值。

人均经济水平预期值的计算公式为:

E·i=TiT+CiC/2×E(4)

各地区空间错位程度SMIi′可用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与实际值之差来表示:

SMIi′=TiT+CiC/2×E-Ei(5)

转换成更具可比性的指数形式,即可得到各地区最终的空间错位指数SMIi:

SMIi=1ETiT+CiC/2×E-Ei×100(6)

SMIi>0说明通过旅游、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所计算的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大于实际值,SMIi<0表示预测值小于实际值,SMIi=0则表示实际值与预测值相等,不存在错位问题。SMIi的绝对值越大说明错位现象越严重。按照错位指数的绝对值可将各地区的错位情况分为三个等级:高错位区、中错位区、低错位区。

通过各地区空间错位程度可计算全国总体的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公式为:

SMI=12E∑ni=1TiT+CiC/2×E-Ei (7)

(二)全国各地区错位指数分析

我国2004-2014年31个省市区的空间错位指数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各地区对比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西、贵州、云南、西藏的错位指数为明显的正值,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指标的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也就是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在GDP中所占份额较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应于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增长势头,经济总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青海、新疆等地2004-2014年大部分时间表现为显著的负错位状态,说明这些地区经济指标的预测值低于实际值,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预期,而旅游与文化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他地区空间错位指数绝对值相对较低,错位情况不明显,说明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2004-2014年各地区错位等级的变化情况如表6所示。

(1)高错位区:2004-2014年间,高错位区由北京、上海两地,逐渐减少为上海或北京一地,2014年减少到0,说明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错位严重的地区数量在逐渐减少,错位程度也逐渐降低。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上海市,错位指数由2004年的551268降低到2014年的-110168,下降趋势明显,从高错位区逐渐转变为低错位区。北京市同样下降显著,由高错位区转变为中错位区。从北京的各项指标指数可以看出,其人均旅游指数和人均文化指数均较高,远高于其他地区,但人均经济指数却没有表现出如此明显的优势。北京市的空间错位指数从2004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2008年之后出现了转折,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之后一直到2014年均保持下降趋势。以转折点发生的时间来看,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的经济增速减缓,但2008年奥运会等世界级活动的举办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重视,使得旅游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导致了错位程度的反弹,但2009年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错位问题又得到了缓解,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敏感程度。

(2)中错位区:2004年中错位区包括天津、江苏、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宁夏、西藏八地,但2014年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宁夏、西藏已经转变为低错位区,江苏的错位指数没有较大波动,大部分时期处于中错位区,但又新加入了北京、内蒙古、江西三地,其中北京从高错位区降低到中错位区。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省市中只有内蒙古和江西的空间错位指数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且从低错位区上升至中错位区,其他略有上升的省份还有贵州和云南,但一直处于低错位区,错位程度较低。内蒙古的错位指数为负值,说明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期值低于实际值,内蒙古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且差距逐渐拉大。这主要是因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为林业、牧业、采煤业、矿业、运输业等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相对较低,发展缓慢,而近年来旅游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尚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则更为落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江西则正好相反,人均经济指标的预测值大于实际值,说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有待加强。由于近年来江西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旅游和文化产业近十年发展水平翻了几翻,2014年更是首次进入全国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的前十位,文化产业地位不断增强。这是江西经济转型的重要成果,同时也说明转型过程可能会带来错位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增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旅游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

(3)低错位区:我国大部分省市均处于低错位区,说明这些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整体上是相对匹配的,并且低错位的地区数量由2000年的21个逐渐增多到2014年的27个,表明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整体错位水平不断下降。

(三)全国整体错位指数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2004-2008年间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错位指数不断降低,2008年后,由于受到北京等地区对总体错位程度的影响和带动,全国错位水平到2010年有小幅上升,随后一直到2014年均为下降趋势。总体来看,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呈下降趋势,说明三者的空间分布总体上逐渐趋于匹配状态。这也从宏观层面验证了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不断下降、高错位区的地区数量逐年较少、低错位区数量不断增多的趋势。

五、结论

本文采用空间错位分析方法,根据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现象进行二维矩阵分析,并通过构建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别计算了各地区错位指数及总体错位指数,并对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之间错位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具有一定的错位现象。

(1)我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总体错位程度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多数省市属于低错位区,且大部分地区的空间错位指数逐年降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显著,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2)全国旅游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错位区范围逐渐减小,但北京的错位程度仍较显著,其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人均经济指数没有显现出与人均旅游、文化指数相对应的极大优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可见,北京未来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若能充分利用二者的发展潜能,北京的经济发展将再上一个台阶。

(3)许多高错位区的省市由于错位指数的下降转变为中错位区,中错位区的省市逐渐演变为低错位区,因此高、中错位区的地区数量均有所减少。但也有少数地区如内蒙古、江西由低错位区上升为中错位区,这主要是由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1]邓祖涛, 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 2009,23(3):6-10.

[2]丁旭生,李永文,吕可文.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2):106-108.

[3]李振亭,张晓芳.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8-761.

[4]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的组合矩阵分析[J].人文地理,2009(4):115-119.

[5]程晓丽,胡文海.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模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15,17(5): 607-613.

[6]孙根年,刘璐.大西安旅游圈空间错位及边沿区战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 81-87.

[7]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我国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空间错位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1):59-65.

[8]李创新,马耀峰,张佑印,等.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客流与收入时空动态演化与错位——重力模型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0,30(8): 1372-1377.

[9]Julie Cidell.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new geography of freight distribu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363-371.

Abstract:Taking 31 provinces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04 to 2014,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mismatch degrees among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and economy of each province with the spatial mismatch metho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m is unbalanced, that is, the spatial mismatch degree of China shows a downward tendency, and the numbers of high and middle mismatch areas are on a decrease, the number of low mismatch areas is on an increase; the mismatch degrees of Beijing, Shanghai, Jiangxi, Guizhou, Yunnan and Xizang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nd the mismatch degrees of Tianjin, Hebei, Inner Mongolia, Liaoning, Jilin, Heilongjiang, Jiangsu, Shandong, Guangdong, Qinghai and Xinjiang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Key words: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tial mismatch

(責任编辑:张曦)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文化产业
旅游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