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毫无用处
2016-05-30丁伟
丁伟
不少老师和家长最初提倡阅读,是因为他们发现读书对孩子的写作很有帮助,前几年特别流行的话语是学习“好词好句”。孩子们打开课外书遍地圈画好词好句,以期能运用于作文,让自己的文采立竿见影地提升和显现。不知不觉,提高写作水平竟成了读书最主要或是唯一的目的。这就狭隘了读书的作用,浪费了消磨在读书上的时间,委屈了那些花了几年或是几十年才写成的书。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阅读是一种何等庄严的仪式,因为文字的最初用途是将神谕、盟誓、律令等镌刻在石头、泥板或者甲骨上,人们怀着敬仰之心虔诚地阅读甚至朗读。今天我们却将阅读作为应付考试,沽名钓誉的手段,相去甚远。犹太人把蜂蜜涂抹在《圣经》上,让出生不久的孩子去舔,孩子从小就感到书是甜的,而不是让孩子在书中寻找好词好句。在发达的欧美国家,阅读是普通民众的睡前功课,这些成人已经不需要为了考试高分而读书。我们感叹其它民族的阅读传统和阅读习惯时,应该反思自己的阅读目的太单一,太急功近利,太趋尚浮华,也因此我们才很难把阅读作为一种终身的习惯,这将成为阅读推广最大的课题。
再反观这种鼠目寸光的阅读,当事人也许正沾沾自喜,却不知不觉中带坏了一代文风,学生们的作文一味追求词藻的绚丽,修辞的排列,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的引用,读时满眼繁花,读后如过眼烟云,不知所以。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内心真实的体验,而这种重技法轻体验,重形式轻内容的写作却违背了创作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让作文成为一堆堆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文字。学生只是不断重复着别人的说辞、别人的想法、别人的发现,忘记了自己也有一双眼睛,也有一颗心,忘记了写作也要带着这两样东西,而不仅仅带着别人的书前往。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我们逐渐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名著,但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我们总以为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却从没想过是不是“好词好句”搞坏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的阅读口味变重了,清淡的、素朴的、自然的、本味的,已经无法刺激学生的阅读味蕾,学生尝不出其中最真实更是最美妙的味道,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啊!如若真是这样,等待下一个文学诺贝尔也许要花上更长久的时间。
当然,每个人,每次阅读都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但无论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阅读,如果把书看作我们的良朋益友是最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无论是万里之外的大师,还是千年之前的先哲,都可与之畅叙幽怀,促膝絮语。而这样的朋友怀着“好词好句”的功利之心是交不到的。对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阅读,更应以“兴趣”为首位,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未尝不可说是“毫无用处”的,读书的真谛只是因为或为了“好玩”,别无用处。我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曾不停用“好玩”、“非常好玩”、“非常非常好玩”来阐释阅读的乐趣与意义,引来无数把读书视为人生幸事夫复何求的男女老少,那景观与我们表面“扎实”其实死气沉沉的课堂相比,何止霄壤?!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一位叫萧珊的女同学站起来发问(她后来成为巴金先生的夫人):“金先生,你为什么搞逻辑学?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金先生答道:“为了好玩!”好一个“好玩”!什么是“好玩”?“好玩”无非是一种游戏心态,但游戏不是别的,正是一种超越功利尤其是狭隘功利的审美心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说,当游戏超越了日常经验的束缚,身心获得了无挂碍的无限自由的欢愉,便进入了“审美的游戏”状态:“在这里一种全新的力在活动,因为在这里立法的精神第一次干预盲目本性的活动,它使想象力的任意活动服从于它的永恒不变的一体性,把它的自主性加进可变的事物之中,把它的无限性加进感性事物之中。”自由的阅读不就是这样吗?一心想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动不动就把读书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凑合在一起,或有必要,但并不能确保把书读懂读透,读出滋味,因而这绝不是读书的“圣谛第一义”。
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而且可以是日常的生活方式,读书与生活融为一体,独立自足,怡情养性,悠然自得,乃至无所用心,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无穷的呢?丹齐格郑重其事地说:“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件大事。我们阅读,因为它无用。”这样的“无用”,就是道家庄周所说的“无用之用”,就是把阅读当作一种寻常的也是审美主义的日常生活,在丹齐格看来,阅读根本不是生活的对立面,阅读即是生活本身,只是“这种生活更严肃,但没那么激烈,少一分琐屑轻浮,多一份稳定耐久,更多自恃的骄矜,更少空虚的自负,同时伴随这各种弱点,骄傲、羞怯、压抑、退缩。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为我们维系着一份有利于思考的超然。”我觉得,一个教师自己能如此读书,又能把学生引入这种境界,才算把书教好了,他注入的功利念想越少,就越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大用。这就是我的新“读书无用论”。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