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学习新知
2016-05-30汤宝玉
汤宝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下第62至63页,例5,练习十第6至7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 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提炼规律
1. 初步感知。
展示主题图,并提问:
师: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师:图中的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学生独立列式后汇报。
教师板书:(6+4)×24 6×24+4×24?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为学生进行猜想验证提供可能,同时让学生明白,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其结果肯定相同的道理。
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应该怎样?为什么?
反馈:因为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
学生通过计算结果来验证上述结论。
教师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不一样,但都算出了四、五年级一共要领的跳绳根数。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相等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教师板书:(6+4)×24=6×24+4×24。
组织谈话:刚才用了两种方法说明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一个等式,一是这两道算式都是求同一个问题,二是计算结果相等。有没有别的方法说明它们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解释:等式左边算式先用6加4得10,再乘24就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右边算式先算6个24相加与4个24相加各是多少,再求和也是表示10个24相加的和是多少。
组织谈话:今天就来研究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这一类等式。
明确:等式左边是6加4的和乘24,右边是左边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与24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三个方面理解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初步感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规律夯实基础。
2. 出示:计算下面两组算式,是否相等。
①(2+3)×8○2×8+3×8?摇
②(4+7)×6○4×6+7×6
学生口算得出结果,再判断。
3. 教师组织谈话:在数学上,我们把通过观察几道等式后发现的规律称之为猜想,是不是任意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通过举例子来验证。
(1)师生合作验证:
先请一位学生随机说出三个数。
提问: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根据左边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写出右边的算式。
学生口算结果,验证两个算式是否相等。
(2)同桌两人合作: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并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验证是否相等。(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提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板书省略号)
4. 师:观察上面每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
师生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5. 师: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
6. 师:你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举例验算的方法去感知规律,围绕这一目标,对所列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提出猜想并举例验证,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规律,建构乘法分配律,用语言表示规律便水到渠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其目的有三:一是检验是否正确理解规律,二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和明晰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
师:字母a、b、c可以是哪些数?分别相当于例题中的哪个数?
二、尝试练习,运用规律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2+35)×2=□×□+□×□
72×(30+6)=□×□+□×□
27×12+43×12=(□+□)×□
15×26+15×1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完成前两题后,提问: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都等于什么?
完成第三小题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谁是相同数?
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如果有相同的乘数,那么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 根据乘法分配律,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38+16)×2=38○2○16○2
94×12+94×38=94○(12○38)
25×(20+4)=25○20○25○4
63×50+63×2=63○(50○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追问:如何确定圆圈内的运算符号?
3.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①(28+16)×7 28×7+16×7?摇□
②15×39+45×39 (15+45)×39?摇□
③40×50+90×50 40×(50+90)?摇□
④74×(20+1) 74×20+74?摇□
学生口答,教师重点讲一讲第③题,相同数是50,40×50+50×90应该等于50×(40+90),40×(50+90)应该等于40×50+40×90。
第④题,让学生明白74×1可以写成74,反过来,74也可以写成74×1。
4. 连线。
3×17+5×17 25×(4×6)
(5×3)+17
(18+4)×5 (3+5)×17
18×5+4×5
18×5×4×5
(25×4)×6 25×4+25×6
学生口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左边第三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5. 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 (2)12×30+12×5
?摇(64+36)×8 12×(30+5)
本题意在揭示,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具体计算时,有时先求和简便,有时先求积简便,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作铺垫。
【设计意图】由于乘法分配律与前面学过的运算律相比,形式上变化大,设计练习时,从填数开始,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和提高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三、深度探究,延伸规律
将原问题改为: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多少根跳绳?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4)×24 6×24-4×24
=2×24 =144-96
=48(根) =48(根)
?摇答:四年级比五年级多领48根跳绳。
组织谈话:这两道算式,我们也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6-4)×24=6×24-4×24。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例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出类似的公式(a-b)×c=a×c-b×c,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建构乘法分配律。
四、全课总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么研究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