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点激”,培养“隐性”数学学习习惯

2016-05-30林荣臻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熊二口诀习惯

林荣臻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数学素养的提升。随着课改的深入,许多课堂日益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但大多只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层面上,如工整书写、认真看题、踊跃回答等习惯的培养。而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习惯培养,如合理联想、缜密思维、乐于探究等,常常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被忽视或遗忘,必将影响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堂动态,善于捕捉关键点,灵动激活课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隐性数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善借“依托点”,培养合理联想习惯

联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是问题巧思妙解的阶梯,是创新迸发神奇的基础。合理联想需要“依托点”。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巧妙借助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依托点”,引导学生串联知识、融会贯通,由数学联想到生活、延伸到运用,在合理联想中充分挖掘数学的隐含信息和运用价值,解除陈旧死板的解法羁绊,运用机智探究解题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养成合理联想的学习习惯,发展优良的数学品质。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上“8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先要求学生看书,识记“8的乘法口诀”。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每一个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探究:“观察算式,会有什么发现?”最后的汇报,精彩纷呈。一个学生的“减二法”叫人赞叹:“一八,‘10减1个2得八;二八,‘20减2个2十六;三八,‘30减3个2二十四……”教师赞许后,继续引导:“好一个‘减二法,富有创意,能直观识记‘8的乘法口诀!那么它适应其他口诀吗?”一名学生迅速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旧知回想”:“可以用‘减三法,七和三凑成十。一七,‘10减1个3得七;二七,‘20减2个3十四;三七,‘30减3个3二十一!”学生纷纷说出了“减四法”“减五法”……在上述思维的碰撞中,一个学生的“新知推想”更让人叫绝:“九和一凑成十。‘减一法让我知道了‘9的乘法口诀:‘10减1个1等于9,一九得九;‘20减2个1等于18,二九十八;‘30减3个1等于27,三九二十七……老师,对吗?”看到教师赞赏的眼光,他又补充了一句:“九和十只差一,所以‘减一法是最好用的一个方法!”教师巧借“依托点”,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学生一旦养成合理联想的习惯,课堂上就能常常闪现出绚丽的智慧火花。

二、巧用“空白点”,培养缜密思维习惯

缜密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缜密思维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的思维乱象丛生:有的囿于定势,思维单向,落入窠臼;有的急于求成,考虑欠佳,顾此失彼;有的为辟蹊径,误入歧途,谬误百出。因此,我们要留心学生的思维动态,不畏学生思维“空白”,反而要善于捕捉、巧妙运用“空白点”,及时组织剖析、分解、比较,让学生在“空白处”更顺畅地思考,更好地培养良好的缜密思维习惯。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上“简单的行程问题”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了例题。接着,教师出了一道提升题:熊大、熊二、光头强要去狗熊岭。熊二以每分钟走100米的速度先走。熊大和光头强5分钟后才走,熊大每分钟走125米。光头强骑着车以每分钟行驶150米的速度追上了熊二,立即返回,碰到熊大后,又追上了熊二,直到熊大与熊二相遇。那么,光头强走了多少路?学生们认真看题思考着,迟迟不见举手。显然,学生的思路阻塞,出现思维空白。后来,有几位学生的回答,要么完全错误,要么只着边际。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等量关系”,再让各学习小组通过列表、画分析图等方法,理清思路、剖析问题。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小组学习。最后的小组汇报:①剖析出“关键性理解”——光头强在熊大与熊二之间来回不断行走,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光头强行走的时间与熊大追上熊二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②画出“顺向”分析思路,采用“顺向综合法”,层层递进,解决了问题;③进行“逆向分析”,并画出直观的逆向思路图帮助解决问题;④采用“一步倒推思路”“还原思路”“假设思路”等解决了问题。教师巧用“空白点”,引导学生理清、理通、理顺思路,清除了问题障碍。学生一旦养成缜密思维的习惯,就能有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妙扣“冷却点”,培养持续探究习惯

数学学习没有语文学习的“意味”,也没有综合科学习的“趣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畏弃心理,常常会堕入“冷状态”。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扣紧学生的学习“冷却点”,引导摒弃学习时产生的疲倦、冷淡、放弃心理,以冷化暖,巧妙唤回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良好数学习惯。

一位教师执教“比多少解决问题”一课。坐在最后排的生一再举手。也许是与讲台的距离太远,教师没让他发言。生不再举手了,而是埋头看故事书。教师觉察到后,立即请他回答问题。生张冠李戴的回答引来了哄堂大笑,生自信心受损。教师设计一道较简单的问题想挽回生的积极性:“课堂里大家踊跃举手发言,小明举手20次,小明比小林多举手10次,小林举手多次?”生站了起来,冷冷地答道:“20+10=30(次)。”课堂里又是一阵哄笑。教师微笑着说:“说到‘举手,其实老师早就关注到你积极举手,有20多次了吧。你思维灵活,老师是想把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你解决,现在把时间留给你!”于是,教师出示“甲筐德化梨比乙筐多10千克”让生进行情节叙述变换,生的积极性被重新唤回,思维闸门打开,说出了多种独特想法:乙筐再添上10千克和甲筐同样多;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一样多;甲筐给乙筐5千克,甲乙两筐就一样多;甲筐给乙筐4千克,甲筐比乙筐还多2千克;甲筐给乙筐6千克,甲筐比乙筐少2千克……最后生还自己给自己“诊错”:“老师,刚才的那道题,我说错了。小林的举手次数是20-10=10(次)。”教学中,教师灵动调节,在“冷却点”上注入“动力剂”,学生又在良好的积极状态中持续探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持续、积极、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熊二口诀习惯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为什么称巴西为“足球王国”
怎样熟记口诀
巧用口诀求积商
破解方框密码